05-09
2024
一季度,我国纺织行业经济运行平稳开局 今年一季度,我国纺织行业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持续深化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春节以来纺织企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在国内外市场需求逐步恢复及国家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系列政策引导下,行业供需两端稳中趋好,效益水平逐步修复,发展信心得到巩固,经济运行稳定性、协调性及内生动能有所增强。一季度,纺织行业生产、出口、效益等主要运行指标实现增长,经济运行良好开局。展望全年,纺织行业面临的发展形势依然复杂,加快巩固企稳向好基础,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仍面临诸多考验。 行业景气水平保持扩张,生产实现平稳回升 春节以来,纺织产业链供应链有序复工运行,国内外市场消费及流通环境趋于改善,带动行业综合景气度保持扩张态势。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经济研究院测算,一季度纺织行业综合景气指数为53.5%,连续5个季度位于50%以上的扩张区间。 纺织行业生产形势稳中有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纺织业、化纤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8%、85.6%,较上年同期分别提高2.5和3.5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全国工业产能利用水平。一季度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增速较上年同期和2023年全年分别加快8.6和6.1个百分点。纺织全产业链主要环节工业增加值均实现正增长,其中化纤、毛纺织、长丝织造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实现两位数较快增长。 内需市场平稳增长,出口延续恢复态势 今年一季度,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夯实内需基础,数实融合推动消费体验升级,一系列积极因素带动我国纺织品服装内销实现平稳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同比增长12.4%,全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5%。直播带货、即时零售等电商新模式对线上消费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一季度全国网上穿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2.1%,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3.5个百分点。 得益于外需趋于改善以及我国纺织产业链国际竞争力保持稳定,2023年以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延续恢复态势。中国海关快报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659.1亿美元,同比增长2%。其中,纺织品出口金额为320.9亿美元,同比增长2.6%;服装出口金额338.2亿美元,同比增长1.4%。我国对主要市场纺织品服装出口整体延续修复态势,一季度对美国、欧盟纺织品服装出口规模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对加拿大、越南、乌克兰等市场出口额实现良好增长。 质量效益持续改善,投资表现稳中有升 今年以来,纺织企业效益水平继续改善,营业收入及利润均保持较快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3.8万户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1%,增速较上年同期和2023年全年分别回升15.4和8.9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5.2%,增速较上年同期和2023年全年分别回升67.6和28个百分点。纺织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及利润总额同比均实现正增长,其中化纤、麻纺织、丝绸、长丝织造、针织、印染、产业用纺织品等子行业利润总额实现两位数以上的较快增长。企业盈利能力及运营质量同步改善,一季度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2.6%,较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同期产成品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同比分别加快0.3%和2.9%,结束了自2022年以来的持续放缓态势。 随着企业产销恢复、效益修复,纺织企业投资信心有所增强。一季度我国纺织业、服装业和化纤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不含农户)同比分别增长12.4%、17.5%和6.6%,增速较上年同期分别回升16.7、20.8和10.1个百分点,均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增速水平。 向好基础仍需巩固,高质量发展积极因素持续积累 一季度,我国纺织行业经济运行平稳开局,为全年实现稳增长任务目标打下良好基础。展望全年,纺织行业延续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仍面临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全球高通胀、高利率、高债务外溢影响持续,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地缘政治冲突变数较多,均对纺织行业稳定和拓展海外市场、保持国际竞争优势、防范化解外贸风险形成挑战;行业仍处于深度调整升级的关键阶段,在扎实推进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同时,仍需化解有效需求动力偏弱、经营压力加大等经济运行风险,经济运行持续向好的基础仍需加固。 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支撑纺织行业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的有利条件依然较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持续积累。从宏观基础看,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5.3%,增速居全球主要经济体前列,国民经济回升向好,就业收入稳定增长,为内销稳中提质提供首要支撑。从市场需求看,纺织服装线上线下多场景、融合式消费模式不断更新,国货潮品、运动健康、低碳生态等消费热点拓展延伸,为企业提供了将超大规模内需潜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力的重要机遇。从供给结构看,纺织行业纤维材料技术不断创新,应用领域稳步拓展,舒感、生态及功能性纺织服装产品与消费端的适配度日趋提升;人工智能等高端技术在纺织服装创意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全供应链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从政策环境看,国家正在研究推出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发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增量举措,对于提升行业发展信心、促进产业良性循环、完善企业营商环境均具有积极意义。纺织行业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聚焦高质量发展主线,持续深化转型升级,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动行业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落实“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做出应有贡献。 (文章来源:中纺联产业经济研究院)声明:感谢作者的付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稿及图片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华纺链平台进行删除,邮箱地址: pr@huafl.com,非常感谢!注: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More
05-09
2024
联名还救得了H&M吗? 2004年9月的一天,纽约曼哈顿上东区的名媛们罕见地起早,前往第五大道的HM门店排队,只为抢购一件“老佛爷”Karl Lagerfeld 头像印花的T恤衫。 有人提前在家做好攻略,天还没亮就早早到达现场。手快的一口气能抢下下二三十件。数天之后,eBay上如期出现比原价高出数倍的合作单品,它们的主人则耐心等待竞标者喊到更离谱的价格——和今天的潮鞋市场一模一样。 这是HM第一次,也是快时尚首次与设计师品牌联名。 此前大众时尚品牌与设计师品牌的合作并非没有,只是结果多颇为惨淡。比如曾经是美式高端时尚代名词的Halsten在一次与J C Penney的合作之后,直接被高端百货商场Bergdorf Goodman除名。因此,就算HM把Karl Lagerfeld的全身幅广告挂满整个纽约市,仍有粉丝在这些广告牌下不可置信地尖叫“是真的吗?Karl!Karl!” 成功来得出人意料。根据WWD的报道,这次联名在500多家门店发售,大多数单品在几小时内被抢购一空,而HM最初留给这系列的销售窗口足有两周。买不到的顾客抱怨HM备货不充足,甚至Karl Lagerfeld本人也不满HM饥饿营销,宣布不再与之合作。 二十年弹指一挥,时尚圈早已不复当初的模样。“自上而下”的审美渗透变成品牌与KOL、消费者交错来回的价值传递,品牌要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变得尤其困难。Tom Ford、John Galliano这样的传奇设计师逐渐退居幕后,所谓欧洲时尚圈对大众审美的影响力大幅消退,从中汲取养料的快时尚自然也难逃一损俱损的命运。 时尚民主化 疫情之后,一年两度的巴黎时装周再一次大锣大鼓开展。场外街头化作时装展场,男男女女花枝招展,等待成为镜头的猎物,场内各大品牌的戏码陆续上演,在走道上,在社交网络上。 再过三两星期,快时尚货架上该会找到率先试穿新季系列的姊妹货。数月之后,街头巷尾的服饰小店也会有带着流行元素的新品上架,尽管模仿甚为拙劣。 多亏了HM们的存在,普通人才得以用十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的价格买到只能穿在模特和富家女身上的单品。“时尚民主化”,也是曾经众多夸赞HM联名系列的溢美之词之一。 二十年的时间里,在一浪高过一浪的联名热度里,这家瑞典时尚巨头的业绩就像火箭般扶摇直上,即使HM从未以官方口径泄露任何销售数据。但他们摸索出了某些联名更好卖的秘诀——实穿而非实验性的单品更好卖,华丽丽的风格比简约风更好卖。 2006-2023年 HM集团全球营收 良好的合作双方都受益。除了价码足够诱人(传言Karl Lagerfeld和Stella McCartney的酬劳高达100万美元),对年轻的设计师而言,与HM合作还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自证机会——证明他们的作品是真的符合大众审美而不仅仅是孤芳自赏。 时年仅30岁,执掌Balmain的Olivier Rousteing,就曾公开表示和HM的合作是职业生涯的高光之一,“消费者的喜爱对我来说是绝大的鼓舞,评论界因此也对当时的我嘴下留情不少。” 因此,即使Karl Lagerfeld 坚决割席,也不妨碍无数明星设计师从善如流,搭上与HM合作的快车:Maison Martin Margiela、Comme des Garçons 、Stella McCartney、Vera Wang……你能想到的大牌都曾打上HM的标签,以原价的1/10,甚至更少的价格,堆放在HM大街小巷的门店里。 今天,HM联名设计师的频率从最初的一年两季,到如今几乎每个月都有新系列出炉。频率变高、数量变多,款式也开始几乎原封不动照搬设计师的往季作品。 “当所谓的高定款能够用十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的价格买到,区别只是材质一点点的打折,我觉得设计师应该对与HM的合作感到警惕。” 纽约时装技术学院时装商业管理副教授Shawn Grain Carter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警惕的是自身品牌价值的稀释。” 假如这样的说法成立,设计师牺牲掉的这部分价值,也能够转移到HM上吗? 用联名塑造高端 本月,HM与韩国设计师Rokh Hwang的联名系列正式发售,据HM官网的宣传,这是一系列“重新思考和颠覆经典职业装”的作品。多数单品以黑色卡其色为主色调,视觉风格足够低调,但大衣的双层设计、连衣裙的可拆卸领口,以及手风琴形状的公文包等设计又藏有巧思。 HM夸赞这一系列作品“充满了互动细节”、“打破既有陈规又提供了新的选择”,是一种“安静的激进主义”。设计师本人则希望本次系列作品能够在人们的衣橱里待得久一点,“即使五年后,它依然不过时。” 某种程度上,这正是HM想要成为的样子:时尚,但又不太时尚,以至于很快便被遗忘。 这确实是一个难以把握的尺度。HM在亚洲市场的对手优衣库给出的解法是“基本款”。把精力放在衬衫、T恤、宽松的卡其裤、针织衫和牛仔裤这些岿然不动的单品上,用新材质来制造话题。而HM的另一个对手Zara则惊喜地发现即使大幅减少打折,白领们依然买单。这样一来,留在牌桌上的就只剩下HM和SHEIN。 根据Coresight Research的数据,SHEIN已经是全球的快时尚品牌,市场份额约为 18%,随后是Zara母公司Inditex,市场份额为17%,HM为5%。 分析称,联名也许是HM实现高端化的主要方式——以高频多量的联名系列给顾客质量和设计兼有的新形象。为了制造更多的稀缺性,这家集团还加快了旗下高端系列Studio的新品的更新速度,发售各种主题的限定款和胶囊系列。最终这些相比日常款式10倍甚至更高的价格被密集地投放到市场,还带着另一个期望:改善HM不那么漂亮的利润表现。 过去十年间,HM的营业利润率从2010 年的20%降至2022年的3%。去年,HM将这一指标提高到了6.2%。财报会上,CEODaniel Erver重申维持“10%营业利润率”的年度目标。 理想与现实还是有距离。更多联名产品在人们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已悄然下架。比如,此次与Rokh的联名宣布开售之后,小红书上相关帖子多出自博主和时尚垂类号,自来水帖子并不多。 实地探访之后也发现,其上海专售门店在发售当日也未出现任何排队情况。有网友不解表示,看不懂HM在春夏之交发布秋冬单品为主打款的反季操作。 更多的分析认为,为了争夺当今年轻消费者的注意力,HM 可能需要彻底改变从产品设计到产品销售的商业模式。言下之意是,仅靠联名提高声量进而不断扩大消费圈层的好时代将一去不复返。激进投资者甚至表示,他们对新任CEO来自集团内部“感到失望”,这家瑞典公司需要来自更多外部的改革力量。 问题是,留给HM试错的时间还剩多少呢? (文章来源:36氪未来消费)声明:感谢作者的付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稿及图片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华纺链平台进行删除,邮箱地址: pr@huafl.com,非常感谢!注: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More
05-09
2024
十家服装服饰上市企业,2024年第一季度营收与利润情况 4月,国内众多服装上市企业纷纷公布了它们2024年第一季度的财务营收报告。这些报告通常包含了企业在该季度内的关键财务数据,比如营业收入、净利润、毛利率以及与去年同期相比的增长率等,为公众提供了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行业趋势的重要窗口,今天我们来看看以下十家深圳主板上市的服装服饰企业财务数据情况: 安奈儿(公告编号:2024-029)2024年一季度报告之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营业收入:197,619,021.20元,本报告期比上年同期减少:9.9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075,644.32元,本报告期比上年同期增加273.90%。第一季度报告未经审计。 步森服饰(公告编号:2024-025)2024年一季度报告之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营业收入:35,669,215.66元,本报告期比上年同期减少14.8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996,595.29元,本报告期比上年同期减少289.49%。第一季度报告未经审计。 如意集团(公告编号:2024-023)2024年一季度报告之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营业收入:90,187,806.29元,本报告期比上年同期增加27.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343,579.45元。第一季度报告未经审计。 三夫户外(公告编号:2024-034)2024年一季度报告之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营业收入:169,415,280.79元,本报告期比上年同期减少9.9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36,078.05元,本报告期比上年同期减少94.74%。第一季度报告未经审计。 报喜鸟(公告编号:2024-018)2024年一季度报告之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营业收入:1,352,909,154.08元,本报告期比上年同期增加4.8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0,232,447.93元,本报告期比上年同期减少2.09%。第一季度报告未经审计。 森马服饰(公告编号:2024-14)2024年一季度报告之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营业收入:3,139,311,437.98元,本报告期比上年同期增加4.5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6,443,875.90元,本报告期比上年同期增加11.40%。第一季度报告未经审计。 汇洁股份(公告编号:2024-016)2024年一季度报告之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营业收入:765,847,257.44元,本报告期比上年同期增加4.1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5,781,414.18元,本报告期比上年同期减少8.09%。第一季度报告未经审计。 七匹狼(公告编号:2024-023)2024年一季度报告之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营业收入:892,903,323.32元,本报告期比上年同期减少1.8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6,309,535.11元,本报告期比上年同期增加19.48%。第一季度报告未经审计。 美邦服饰(公告编号:2024-025)2024年一季度报告之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营业收入:279,079,355.93元,本报告期比上年同期减少31.3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8,105,028.85元,本报告期比上年同期增加55.37%。第一季度报告未经审计。 乔治白(公告编号:2024-026)2024年一季度报告之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营业收入:250,599,561.57元,本报告期比上年同期增加1.6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631,437.66元,本报告期比上年同期减少22.60%。第一季度报告未经审计。 (文章来源:中服网)声明:感谢作者的付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稿及图片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华纺链平台进行删除,邮箱地址: pr@huafl.com,非常感谢!注: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More
05-08
2024
「中国版lululemon」?新锐品牌JU ACTIVE来势汹汹!首日业绩破30万! 火爆的运动市场还有多少想象空间?新锐品牌JU ACTIVE的异军突起讲出了新的增长故事。 8000+人次,开业前三日突破45万销售额,4月12日,运动瑜伽品牌JU ACTIVE全国首店于杭州in77一开业,就展现出品牌超强的吸客能力。 引爆杭州in77的这个新锐品牌背后,站着一位年轻创业者——黄皓锐。在他看来,今天的成绩只是一个开始,国内的运动瑜伽市场有着激动人心巨大的潜力。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3月,我国现存瑜伽服相关企业已超4000家。然而在这条热闹的赛道中,能够拓展线下零售的连锁规模化的品牌并不多见,本土发展而起的MAIA ACTIVE在规模上还未形成影响力。这让JU ACTIVE更有机会发挥优势,跻身这一充满机遇的赛道。 锁定线下快速布局,JU ACTIVE的线下扩张来势汹汹。继4月12日首店落位杭州潮流购物中心——in77之后,还释放出了5月10余家新店的开业信息,一气呵成地进驻西安赛格、郑州丹尼斯大卫城、武汉万象城、温州万象城、成都万象城、重庆来福士等标杆商业,一举成为瑜伽服品类的最大黑马。 正如小米汽车,虽然来得晚,但透过更成熟的技术产品和渠道优势,实现反超。JU ACTIVE从瑜伽服切入、打造多场景穿着的运动生活方式品牌,凭借差异化的品牌竞争力和线下渠道能力,异军突起,与国外品牌共竞技,中国运动瑜伽市场将进入更为猛烈的角逐时代。 从瑜伽到生活方式 讲出运动品牌新故事 “舒适的运动不应该成为一种奢侈,每个人都有享受运动的权利。”这是黄皓锐创立JU ACTIVE的初衷。 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黄皓锐,在美国求学期间因滑雪受伤,在康复治疗中接触了瑜伽和普拉提,热爱运动的他与其他瑜伽练习者一样,开始入坑瑜伽类服饰。 因为自己多次网购失败,lululemon的购买决策成本又有点高,他萌生了自己做一条瑜伽裤的想法。与此同时,一股新的轻运动风潮也正在人们身边悄然兴起。 Expert Market Research发布的《2024-2032年全球瑜伽市场报告及预测》指出,2023年全球瑜伽市场规模估值1154.3亿美元,预计2024年至2032年期间将以9%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至2507.0亿美元。国内的轻运动风潮也随之而起,如今在小红书平台,“瑜伽”的相关笔记达到了841+万篇。 值得注意的是,在500多亿市场规模的瑜伽服赛道,大多数品牌做的是中高端人群的生意,却忽视了大众需求。观研报告网数据显示,63%的女性消费者接受健身服上衣单价范围为100-500元;71%的女性消费者接受健身服裤子单价范围在100-500元之间。 价格因素之外,对瑜伽爱好者来说,舒适的细节更加关键。一位瑜伽老师介绍,因为在练习过程中会出汗,贴身衣物难免会滋生细菌和味道,频繁洗涤考验着瑜伽服饰的品质,而且她经常看到学员们穿的一些款式容易卷边。 这些痛点黄皓锐也深有体会,针对切实的需求,他研发了一款“抗菌又不粘毛,同时还能提臀”的瑜伽裤——JU ACTIVE“体雕裤”。 面料上,全裤采用5A抗菌技术,常见的细菌抑菌率达95%以上,为满足不同身高的消费者需求,“随心裁”的裤脚设计可以自己在家 DIY 长短,解决了消费者对于瑜伽裤“七分、九分,全长”傻傻分不清楚的苦恼。 在裤型设计上,黄皓锐也颇费心思:“我自己试穿之外,还做了很多市场调研,询问周边练瑜伽的朋友,尤其是女性练习者的意见。她们既希望瑜伽裤在腰腹部有一定的支撑度,又希望体感舒适自如没有束缚感。”怎样达到这个平衡,是他和设计团队反复试验的目标。 最终,这款“体雕裤”的腰部采用点胶贴合工艺,臀部使用3D冲模及液态氨纶定向塑型,以及一条贯穿腰部的M型提臀线而成。其中,这条M型提臀线更是品牌正在申请的专利设计。 这条瑜伽裤的诞生和收到的良好反馈,让黄皓锐更坚定了要做一个用心打造好产品的运动生活方式品牌,让每个人都可以享受运动的快乐。 “我们在行业深耕多年,国内外拥有4家工厂。”在小单快反的高效供应链之下,JU ACTIVE能够更为敏锐察觉市场走向,做到及时响应,价格方面也更具优势。 始于瑜伽,不止瑜伽,是黄皓锐对品牌发展历程的总结。在供应链实力基础上,JU ACTIVE从瑜伽、跑训,轻户外,城市出行四大核心品类出发,逐渐构筑起一个涵盖运动生活方式全场景的品牌。 与消费者直接链接 押注线下运动瑜伽市场 行业竞争白热化时期,如何突出重围?从JU ACTIVE的策略布局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下新锐品牌的生命力所在。 随着轻运动市场爆发,运动瑜伽品牌已经成为商业地产争相引进的新宠,能够做出差异化的新品牌更受欢迎。 然而,国内新兴品牌大多数还在聚焦线上渠道,线下市场空白依旧存在。赢商大数据监测,在全国1-4线城市中的24个城市5万方以上的5000多个购物中心,lululemon、MAIA ACTIVE等瑜伽服相关品牌的门店数量总和不到200家,对比其他运动品牌,数量和规模相对较小。 “对比一个商场里拥有10多个传统女装品牌,很多商场现在还没有瑜伽服品牌。”黄皓锐敏锐地察觉到女性运动生活方式品牌在商场的空缺。于是,JU ACTIVE一改其他品牌从线上起步的模式,将精力聚焦于线下市场,全国首店选址于杭州in77。 一定程度上,JU ACTIVE入驻杭州in77,不仅提升了场内运动生活理念品牌的丰富度,也拉近了与运动消费圈层的距离。杭州in77店开业当日,JU ACTIVE举行的“一起猛生长”开业活动为商场带来了5000+人次的运动爱好者。 在门店风格上,JU ACTIVE更突出运动属性,以不同运动场景为出发点,在店内陈列出高颜值、更具场景体验的功能区,凸显了品牌的简约与舒适。 “瑜伽服这类产品,实际的触摸、试穿体验很重要,线下空间是品牌与消费者链接的纽带。”在黄皓锐看来,商业的本质在于人与场的链接,线下门店不只是提供了消费空间,更多的是沉淀品牌影响力,是品牌更为直接与消费者亲密互动,这份亲密度线上渠道无法替代。 JU ACTIVE认为,对运动品牌而言,要让消费者成为忠实客户,社交媒体上KOL的矩阵式打法是品牌快速成长的关键策略之一。利用品牌大使这一概念,JU ACTIVE与健身和瑜伽教练合作,通过每月以不同主题活动形式输出品牌理念,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 同时,为加深在消费者心中关于JU ACTIVE 所提倡的生活方式,在杭州in77店开业当日,JU ACTIVE结合线上线下渠道,打造了一场沉浸式互动体验的“运动嘉年华”: 线上,通过小红书、抖音、大众点评、视频号等平台和媒体,形成900万曝光量; 线下,不仅吸引100多位博主到店打卡,也分别设置了360环拍、动感单车、挑战30秒、大力出奇迹、“幸运之星”猜拳游戏等一系列运动体验空间,让消费者在互动中感受到不同运动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乐趣。 抢占标杆商业项目 计划今年开出50家门店 相比其他新品牌,JU ACTIVE在线下渠道布局方面的速度可以说是“狂飙”。除了全国首店外,在5月,JU ACTIVE还将有10余家新店开业。 具体来看,其渠道策略与一些新兴品牌的差异在于,JU ACTIVE计划在短时间内快速抢占高线城市,凭借先发优势,积累用户资源,形成品牌理念的传播。 “过去的很多运动瑜伽品牌可能在成立几年后才加速开店,但现在市场教育已经相对成熟,中国的供应链技术和面料技术足够支撑本土瑜伽服品牌去扩张,这就意味着,谁抢占先机,谁就有可能先成为那个‘领头羊’。”黄皓锐说。 接下来,JU ACTIVE还将不断扩增门店数量,在2024年年底前增加至50家,将陆续进驻上海、广州、杭州、武汉、重庆、成都等一二线城市的中高端购物中心。 在扩张过程中,JU ACTIVE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于构建舒适的运动生活方式。一方面,在进驻商场的过程中,联合商场,打造不同形式和主题的运动体验活动,邀请品牌大使,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瑜伽达人、运动爱好者等一同参与。 另一方面,JU ACTIVE将加强跨界共创,与瑜伽馆等品牌合作,聚焦目标客群,打通用户的运动场景体验。 “我们刚开始觉得这件事情不太可能,现在看来有着100%的上升性。”黄皓锐表示,虽然JU ACTIVE是新锐品牌,但在产品、渠道能力方面已经颇具实力,凭借覆盖全运动场景的产品线,JU ACTIVE大力快速拓店,弥补线下瑜伽服品牌空缺。 国内运动瑜伽市场的格局尚未最终形成,全民运动风潮还在逐渐为市场加热,在购物中心品牌的进驻名单上,JU ACTIVE作为新入局者势如破竹,为运动市场带来新的可能性。 (文章来源:中服网)声明:感谢作者的付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稿及图片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华纺链平台进行删除,邮箱地址: pr@huafl.com,非常感谢!注: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More
05-08
2024
"湖北村"70%的服装人返乡,广州服装产业会被湖北替代吗? 近年来,受原材料、用工成本、产业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不少沿海纺织服装企业向内地转移。与此同时,大量湖北服装人返乡,湖北能否抓住这波机遇?湖北的服装产业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广州“湖北村”70%服装人返乡 2022年,由于新冠疫情、广东产业政策调整等原因,大量湖北籍技术工人返乡。据广东省湖北商会服饰时尚产业协会反馈,在粤“湖北村”从事服装加工的人员约30万人,当时约有70%的人员返回湖北。有关专家预测,预计“湖北村”30万人中有60%将留在湖北就业。 抓住机遇,副省长牵头发展 技术工人的回迁为湖北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对此,湖北省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各地承接产业转移推进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举措。更是由副省长亲自牵头,推动服装产业发展。 “今后一段时期,湖北纺织服装产业机遇大于挑战。”湖北省副省长盛阅春表示,湖北已把纺织服装产业列入9条新兴特色产业链之一。数据显示,2022年,湖北纺织服装产业拥有规上企业1651家,实现营业收入3358.6亿元,居全国第5位。 存在短板但产业优势也很明显 客观而言,相比沿海省份,湖北服装产业存在短板。劳动力方面,沿海省份的高收入对高素质技术工人更具吸引力,与湖北形成明显的人才竞争;产业链方面,湖北缺乏印染等链上加工企业以及面辅料等供应企业,尤其缺乏头部企业,产业链条仍不完整;区位和市场方面,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在跨境电商等领域更具比较优势。 不过,湖北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也存在不少优势。从产业基础看,服装产业是湖北的传统优势产业,体系完备、门类齐全,武汉曾长期是华中地区最大纺织工业中心。从品牌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汉正街为发源地,爱帝、红人、猫人等一批汉派服装品牌在全国打响名号,与杭派、粤派鼎足而立,“潜江裁缝”也是湖北的金字招牌。从交通条件看,湖北处于我国经济菱形结构的几何中心,长江穿流而过,东西、南北骨干交通线在武汉交会,鄂州花湖机场这一亚洲最大的货运机场已开通运营。这些优势都是湖北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底气。 “以发展眼光看,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必然选择。”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谢青表示,如今,沿海地区用地、用工等成本都比过去增长不少,而湖北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 政策支持,走差异化竞争路线 为抓住、抓好产业工人回流家乡的契机,湖北省发布了《湖北省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为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为了更好的发展服装产业,避免同质化、低端化竞争,湖北开始走差异化竞争之路,让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产业特色。 武汉作为省会城市,交通便利,人才众多,在服装设计、商品交易、科研创新等方面优势突出,便在功能性面料、新型服装面料等纺织品研发以及服装直播上面下功夫,如今汉口北服装城直播基地,已经是华中地区最大的汉派服装供应链聚集地。 荆州童装成为当地发力服装产业的重要领域。为了发挥在婴童服装领域的传统优势,当地还打造了金色童年小镇。 “潜江裁缝”是全国十大劳务品牌,在服装代加工方面,潜江的生产企业与多个服饰品牌有合作;仙桃的女裤产业规模全国领先,中国女裤名镇毛嘴镇坐落于此;天门则希望在电商领域深入发展。 由此形成了“中国服装制造名城”汉川市、“中国婴童装名镇”岑河镇、“中国女裤名镇”毛嘴镇、“中国服装电商产业示范基地”天门市,等一批产业名城名镇。 一系列的举措和行动证明了湖北大力发展服装产业的决心,但不少服装老板并非完全从沿海城市撤出,仍然在当地保留着自己的厂房和工人,沿海地区的一些比较优势是湖北目前急需补齐的短板。 服装人,你看好湖北服装产业的发展吗? (文章来源:大耀纺织)声明:感谢作者的付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稿及图片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华纺链平台进行删除,邮箱地址: pr@huafl.com,非常感谢!注: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More
05-08
2024
城中村制衣厂迟来的“爆单”:工人难招、产业转移 与往年相比,今年城中村制衣厂的旺季来得略微迟了些,眼下很多制衣厂加工订单生意火爆,而让大家颇为发愁的是熟练工人难招,这背后是城中村内制衣厂的梯次转移,很多工厂搬迁到了外地乃至湖北地区,工人也随之迁徙。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做了十几年服装销售生意的湖北人黎刚很难相信,在制衣厂林立的广州城中村内,找服装加工厂赶制订单竟然还需要“找关系”。 黎刚是沙河档口服装老板,日常只销售对接客户,服装加工环节则外发给城中村制衣厂完成。最近,他的客户下了几千件女装订单,他准备将这笔订单外发给城中村制衣厂完成。可是,问了“一圈”过去的供应商之后,他发现,自己的这笔订单竟然没有合适的加工厂愿意接单。原来,城中村内制衣厂几乎都在赶制各自的订单,这时候已经到了加工厂一年一度的订单旺季。 ▲桥南新街招工现场 (第一财经记者吴绵强摄) 近两个月来,第一财经记者深入广州市海珠区、番禺区等多个制衣厂聚集的城中村调查发现,与往年相比,今年城中村制衣厂的旺季来得略微迟了些,眼下很多制衣厂加工订单生意火爆,而让大家颇为发愁的是熟练工人难招。“我们最近有很多订单,但现在就是工人难招,无论是简单的款式,还是复杂的款式,工人都普遍难招。工价高也招不到人,主要是人少了很多。”在大塘开设制衣厂的老板程先生说。 工人减少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中村内制衣厂的梯次转移,很多工厂搬迁到了外地乃至湖北地区。“订单过去了,工人也就过去了。”程先生说。 加工厂“爆单”了 珠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供应链体系高度发达,庞大的服装供应链环节主要分为3个方面,上游布料销售,中游制衣生产,下游成衣销售。受中大纺织城外溢的影响,广州市海珠区、番禺区等地的城中村服装产业基本发展于2000左右,从海珠区凤阳街道到瑞宝街道、江海街道(如大塘)和华洲街道,再到番禺区洛浦、南村镇等地城中村,服装制衣厂、手摇绣花厂、专业裁床厂、烫钻烧花……制衣行业需要的所有工序,在这些村内都能实现。 一件衣服的生产制作,需要经过原料裁片(将布料裁剪成型)、加工生产(车工缝制),以及尾部(剪线头、褶皱熨烫,打包)处理等环节和工序。作为服装销售行业老板,黎刚在广州城中村并无工厂,旗下只有裁片和尾部处理工人,中间的加工生产环节,则需要城中村制衣厂完成,并支付一定的加工费。 无奈,黎刚只有求助自己关系特别好的一位做“加工单”的老乡,将制衣订单派发给他,并允诺在原有订单每件衣服的市场价之上再额外加价2元,对方才将他的订单“插队”提前生产。 在大塘村开制衣厂的湖北荆州人余老板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今年春节以来,2个多月里,城中村制衣厂的订单经历了“冰火两重天”,“往年春节后开年来都是旺季,但今年旺季来得有点迟,直到3月中旬以来,生意才逐渐好起来。” “今年开年来都没什么生意,但是4月份确实是服装加工厂订单‘爆了’。跟往年的行情是相反的。”余老板说,往年正月份以来订单生意会非常火爆,进入四五月份就跌落下去了,但这个月就硬是爆单了。 余老板在广州城中村开制衣厂长达十余年,长期做内贸,过去做淘宝生意,在竞争激烈之后,他前两年开始做拼多多、抖音商城以及广州服装批发专业市场批发货等方面的订单。余老板的厂房有五六百平方,平常有二三十名工人,每天生产1000多件衣服,“现在基本是满负荷状态运转,一天可以生产2000多件衣服。 余老板说,往年春节过来之后,客户一来下单都是上万件起,比如2万多件,但今年正月份过来开工的时候,对方只下了7000多件订单,“我们今年做完这批订单之后,给客户打电话询问为何还不下订单?大家普遍反映市场销量不高,可以‘再等等’,这一等就到了3月中旬,随后订单一下子就‘爆’了。” 地处康鹭片区的制衣厂张老板也表示,“现在厂里订单比较稳定,基本不差活。” “以前从来不愁没加工厂,今年档口老板的订单四处找加工厂发加工。”黎刚说。 4月20日,在大塘地铁站附近的上涌桥边,十几名档口老板们坐在电瓶车上,一字排开,大家都准备发“加工单”给制衣厂,等待工厂过来询价。老李是沙河档口老板,他的电瓶车头篮子里,放了两件女装裙子,正在等待制衣厂过来接单询价。老李现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我们这里都是发加工单的,今天有大几百件衣服需要做出来,一上午没等到加工厂过来接单。现在不好搞,加钱也得‘排班’进去。” “现在制衣加工厂老板基本坐在家里,订单自动找上门,价格都可以商量,毕竟双方对加工单的款式和制作复杂程度都非常清楚,价格在彼此心中都有一杆秤,无非是在市场行情之上每件多加几块钱。”黎刚说,目前找加工厂难找的原因是,服装毛利率本就不高,很多档口老板也不太愿意加太多钱,否则订单的毛利都无法覆盖掉加工的工钱。 多位制衣行业人士认为,加工厂订单突然好起来并不是因为服装市场销售火爆,“其实订单量与往年相比并未有太大的变化,只是与供应链环节的产能减少有关。” 上述制衣行业人士则表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是春节之后,全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广州天气依然很冷,服装换季并未那么快,春装、夏装销售未能像往年一样那么迅速上市;其二是受康鹭等片区城中村服装产业梯次转移等因素影响,制衣厂和制衣工人大量回流到内地省份,能够实现规模化生产并且有熟练制衣工人的加工厂目前还是很少。 熟工难招 多数广州城中村制衣厂老板表示,现在是订单旺季,货源比平常多,加工厂的制衣工人数量却并不多,反而出现了减少。“比如过去有1万个工人分散在城中村大大小小的制衣厂,但是可能只有六七千人了,整整少了三四千人。这就导致剩下的制衣厂活干不过来。”黎刚说。 “你看看这条街上,现在招工的制衣厂老板,比找工作的工人还多。”4月20日上午,在桥南新街上,老董一边用捏着点燃香烟的手指向前方人群,一边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制衣厂老板董师傅给制衣女工介绍衣服款式 (第一财经记者吴绵强摄) 当天正值周六休息日,桥南新街上却是人群拥挤,狭窄的道路两旁被骑电瓶车的老板们占据,大家坐在车上一字排开,车篮里放着招工纸牌以及衣服款式,等待制衣工过来询价。中间来往的运衣服的车,以及过往的电瓶车和行人交汇,车或者人多站一会儿就会出现堵车。 老董是湖北天门人,在大塘开设制衣小作坊企业已经十几年了,厂里大概有90平米左右,日常承接广州十三行的“档口货”订单,“厂里有我和老婆、儿子,我们是主要工人劳力,在日常生意好需要招几名熟练车位工(缝制)人。”老董告诉记者,手头的这款衣服边线需要车位工缝制,早上招了一个工人回去,但是做了几件之后,发现对方做得并不好,遂索性结工钱辞掉对方,现在又跑到桥南新街招工人。 同样需要招熟练工人的制衣厂老板彭先生,他在城中村里开了一个几百平米的小作坊企业,每天可以做几百至上千件服装加工订单。 “现在加工订单生意好,从早到晚忙个不停,需要再招2个专业熟练工人,以承接更多的订单。”彭师傅说,简单的款式厂里自家人都会,需要招熟手,但是现在这样的工人不太好招。 在华洲街道土华村,一家制衣厂老板说,满产的情况下长期工和临时工有100多人,其中长期工达到60%左右,短期工40%左右,“但现在订单量难以提上去,主要是熟练工人难招。” 第一财经记者深入城中村调研发现,当前由于招不到工人,很多制衣厂的产能并未得到有效释放,与此同时还影响订单生产质量。 潘康是大塘村内的一家制衣厂老板,厂房面积超过上千平米,他系一家跨境电商平台的供应商,基本年供应量在上百万件。一年四季,潘康都对熟练工人有着较高的需求。 由于是平台下单模式生产,因此平台下多少件衣服,潘康就要准备相应的原料和工人按期定做。“目前生意不太稳定,每天的订单量时多时少。”潘康说,如果没招到合适的熟练工人,这就会影响生产环节。 潘康现场用手机打开自己的订单管理平台,第一财经记者看到,表格上列示了不同款式、颜色、码数的衣服下单数量,4月7日下单量在1000多件,4月8日下单量在3000多件,而在更早前的4月1日,下单量却高达6000多件。 “如果平均每天维持在3000件订单左右,目前的产能规模和人手也能生产得出来,但订单量突然翻倍,这就有点难以‘应付’。”潘康说,这就会出现人手不足的问题,一旦出现“赶货”的情况,做衣质量这块就可能不能够完全保证,这样会影响公司在平台的评级。”潘康说。 转移外地 服装生产本就是一个低附加值产业,主要依托成本领先来提升竞争力。过去30年,中大纺织商圈内的城中村,依靠低价便捷的拿料成本以及周边十三行、沙河市场的庞大货源优势,制衣厂在这里雨后春笋般成长。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城中村内制衣厂产业的梯次转移势在必行,这一背景之下,很多人觉得过去的低价生产的成本优势已不复存在,特别是过去廉价的劳动力成本现在难以维持。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员李婷长期关注纺织服装产业,她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广州城中村制衣厂内不同产业空间因为区位差异,运转模式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梯度,康鹭片区属于第一梯队,以小单快反模式为主,主要接的是急单,长则2-3天,短则半天甚至一晚出货,工人以临时雇工为主,工人上手快,工作强度大,工资较高,1.5万元以上的情况非常普遍。 李婷表示,华洲街道龙潭和土华等地属于第二梯度,出货周期相对较长,长则一周以上,短则3-5天,订单规模相对较大,工人一般长期工和临时工都有,但以长期工为主;第三梯队则是番禺区洛浦街道、南村镇等地,它们的生产周期则会更长,长则一个月,短则一个星期,经营规模和订单规模也相对第二梯队要更大,“招工方面,则以长期工为主,达到80%-90%。” “一二三梯队往往代表了工厂和企业的成长路径。很多企业会经历一个从康鹭片区不断外移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小作坊或小工厂,一开始以接小订单为主,之后随着生产能力增强,客户增多,且逐渐稳定,就有了更多的更稳定订单,生产规模逐渐扩大,也有了雇佣固定工人的能力和空间。”李婷说。 “制衣工人一般是跟着订单走的,一旦订单越多越稳定,临时工也变成了长期固定工人。”潘康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近一年来,很多制衣厂搬迁到了其他地方甚至老家湖北,很多人在那里择业,这也是导致城中村制衣工人数量和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目前,尚无官方数字披露城中村制衣厂数量到底有多少下降以及制衣厂工人减少了多少,不过多数制衣厂老板对记者反映,现在制衣厂外迁到其他地方去了,制衣工少了很多,而熟练且专业的制衣工在城中村内更是很少。 第一财经记者获悉,近年来,湖北省内各地市政府以及工信部门抛来服装搬迁落户“橄榄枝”,进行政策以及税收激励,在这一背景下,广州城中村内很多大的制衣厂老板选择了回老家办厂。 黎刚就是去年从康鹭片区搬迁出来,将生产工厂放在了湖北天门老家,“那里场租便宜,人工便宜,订单通过跨境电商平台下派,也比较稳定,只要保证质量和原料,不愁生意。” “开年以后,好多熟练工人在老家择业了并搬过来,毕竟去年就有很多制衣厂搬迁回去了,目前城中村内留下来的都是一些不太熟练的工人以及老工人。”老董说。 “广州这边开支较大,房租高、生活成本贵,节奏快,确实太辛苦了。”老董说,这批回老家工作的熟练工是整个城中村制衣厂的中坚力量,他们有的家里有小孩在老家读书,还可以时不时赡养照顾老人,同时生活成本还低。 “城中村制衣工每个月收入可以达到1万多,如果是两夫妻月收入达到2万多。但是这些钱在广州生活也不高,有的要养孩子,还要还房贷,再加上生活开支,一年到头他们也存不了多少钱。”黎刚说,但在老家,哪怕是一个工人月薪5000块,他们也愿意干,而这对制衣厂来说,一个工人每个月节省5000块的人工开支,10个工人就可以节约5万元,一年可以节约60万元。 彭师傅也说,现在城中村内的制衣工人主要是“70后”和“80后”为主,基本没有“90后”和“00后”的工人,“主要制衣工都已四五十岁了,大家体力有时候也不太够,影响生产效率,而现在的年轻人则并不愿意干这行。” “我的孩子已经20岁了,天天吵嘴嚷着要走,不想在这里做衣服,辛苦劳累人,还赚不到钱。”老董说,他自己也很无奈,再干几年,等孩子在广州的新工作站稳脚跟了就准备退休算了。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声明:感谢作者的付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稿及图片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华纺链平台进行删除,邮箱地址: pr@huafl.com,非常感谢!注: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More
05-07
2024
涨价通知,一天要接好几个!有货难运,纺织外贸遭遇成本交期双重考验! 全球世界航运业正面对“同时发生的危机”:两大航运“动脉”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同时受阻! 全球船舶无法从作为国际物流要塞的两大运河通航,令全球航运陷入混乱。由于水资源短缺问题无法消除,中美洲的巴拿马运河预计到2025年才能完全解除通航限制。由于中东混乱局势持续,各企业被迫放弃取道埃及苏伊士运河。何时恢复正常尚无法预测。 祸不单行!两大航运“动脉”同时发生危机! 巴拿马运河是从北美东海岸和墨西哥湾向亚洲运输粮食和能源的重要航道。在巴拿马运河采取限航措施后,替代航线是从北美经由地中海和苏伊士运河抵达亚洲。然而,2023年10月,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发生冲突,给依赖“苏伊士运河路线”的世界海运业造成沉重打击。 自去年12月中旬起,胡塞组织攻击外国商船的事件时有发生,世界海运公司纷纷取消取道苏伊士运河。冲突加剧的风险增大,目前仍无恢复该航线的眉目。由于两大运河同时发生危机,多数船舶被迫绕道非洲好望角。这可能导致货船数量短缺,运输费用飙升。 由上海至美国东海岸的航线40英尺集装箱运费6652美元,是2023年11月末的2.9倍。新冠疫情蔓延时期,供应链混乱导致40英尺集装箱运费一度高达约1.2万美元。虽然目前运费低于疫情时期的峰值,但海运不畅的风险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由于绕道等因素,2024年集装箱船和油轮平均航行距离将比前一年增长2%。若航海距离增加,则燃料费和用人成本也增加。各海运公司希望发货人承担费用,但随着运输成本转嫁到商品价格上,最终也会给消费者造成影响。 对于希望抑制通胀的各国而言,运费高企也是风险因素。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析,中东局势恶化导致石油价格上涨15%,2024年至2025年集装箱船运费将增至原来的2.5倍。 根据上海航交所4月26日发布的最新数据,SCFI指数连续四周上扬,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指数上周上涨171.09点至1,940.63点,周涨幅为9.67%。四大远洋航线运价均上涨,其中欧美线涨幅均在10%以上。 一仓难求,提前两周也难定到 这一波涨价潮,出乎很多人意料。这个传统意义上的外贸淡季,并不太“淡”。明明就是淡季,怎么就涨价了?部分船司供应紧俏,甚至“一舱难求”? “从青岛港出发,运到南美西部,运费涨得太厉害了,一星期涨了500美金!”一位青岛货运代理商告诉记者。每天,他盯着网上抢舱位,不停刷柜子,一天一个价。有时候订好舱位,航次延期了,再涨价,又要重新订舱。“还是抢不到舱位,全都‘爆舱’了。” 一位义乌货代告诉记者,本来年前是旺季,运费上涨,他的客户惦记着年后再发,可是开年了,价格也没低过。一些头部船司纷纷“开涨”,一天之内,能接到好几个涨价通知。 不过,这次涨价并不是所有航线,主要集中在北美、南美、红海的航线。很多都涨价500-2000美金,部分航线涨幅接近70%。“这涨价速度,有点跟不上节奏。” 受红海事件影响,走欧洲航线的船,还是要绕行非洲好望角,有些航线舱位很紧张,提前两周订5月中旬的柜,也未必订得到。 遭遇成本交期双重考验 在市场高度内卷的背景下,现阶段的纺织行业早已微利运行,哪怕是外贸行业,利润也已下降了很多。海运费用短期内连续上涨,势必会进一步提高纺织外贸企业的刚性成本,压缩利润。 但是另一方面,哪怕利润减少,也比违约赔钱要强,如今因为全球航运两条主要大动脉均受到延阻,市场上可用的舱位本就紧张,哪怕是一天内连续接到好几个涨价通知,只要能把货物及时运到,该加钱还是要加钱。 从长远来看,红海危机还没结束,海外需求在回升,中东又有地缘冲突,综合因素很多。预计运价接下来仍是易涨难跌。最终,这些高昂的运费还是由欧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埋单,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他们的通货膨胀,继续打击他们的购买力。 (文章来源:大耀纺织)声明:感谢作者的付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稿及图片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华纺链平台进行删除,邮箱地址: pr@huafl.com,非常感谢!注: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More
05-07
2024
斯凯奇一季度销售额22.5亿美元,中国市场表现如何? 近日,舒适科技公司斯凯奇 SKECHERS(下简称“斯凯奇”)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销售额同比增长12.5%达22.5亿美元,再度刷新历史最佳纪录,其中,中国市场同比增长13.3%。 第一季度,斯凯奇净利润为2.066亿美元,调整后每股摊薄收益同比增长30.4%至1.33美元,毛利率52.5%,营业利润率13.3%。 分渠道来看,直接面向消费者业务增长17.3%至1.226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增长16.5%,美洲地区增长10.5%,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增长62.4%。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销量增长15.5%,平均售价增长1.6%; 批发销售额同比增长9.8%至1.27亿美元,其中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增长11.5%,亚太地区增长15.3%,美洲地区增长5.9%。批发销售量增长9.9%,平均销售价格持平。 本季度,在所有地区市场都实现了增长。国际业务和美国国内业务分别提升了15.2%、7.8%。 国际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65%。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增长17%,亚太地区和美洲地区分别增长16%和8%。 截止到今年3月31日,包括直营店、加盟店等在内,斯凯奇共有5203家门店。 在中国市场,斯凯奇一季度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速,销售额为3.2亿美元,同比增长13.3%。 斯凯奇中国合伙人,斯凯奇中国、韩国及东南亚首席执行官陈伟利表示,“尽管市场环境仍存在不稳定因素,国内整体零售及鞋服行业面临着挑战,但斯凯奇一季度内销售增长所显现出的强劲态势,令我们更为坚定对中国市场的信心,持续深化在华布局。” 斯凯奇方面还表示,今年继续丰富产品线,推出助力女性瑜伽系列。同时持续聚焦中国物流中心基础设施的优化,提升仓储物流的全面自动化程度。 (文章来源:服装邦)声明:感谢作者的付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稿及图片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华纺链平台进行删除,邮箱地址: pr@huafl.com,非常感谢!注: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More
05-07
2024
新疆纺织产业对内地的三大影响 新疆一系列针对纺织产业的 大力度优惠政策扶持, 吸引了大量内地纺织企业 前来投资或转移产能。 统计数据显示, 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在2014至2022年间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同比增长率高达20%。 近10年间纺织服装企业数量增长了5.6倍, 其中不乏利华纺织、富丽震纶、 如意纺织、华孚色纺等知名企业的身影。 系列优惠扶持政策 不仅推动新疆纺织产业链迅猛发展, 也给内地纺织产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新疆纺织政策究竟是威胁还是机会? 未来发展趋势如何?我们判断如下: 01 扩张还剩2-3年窗口期,倒逼设备商转战海外 2023年新疆棉花产量约510万吨,纺纱产能大约在2200万锭,棉花在疆内的转化率为30%,而自治区下一阶段发展目标是提高到50%。 转化率提高到50%意味着还需新增大约1000万纱锭来消化100万吨棉花,另外大约还新增100万吨涤纶短纤产能。 业界预计新增产能布局将在2-3年内实现,因此新疆纺纱产能扩张大约还剩2-3年窗口期。对于目前销售区域主要集中在新疆的纺纱成套设备制造商而言,一旦过了这2-3年窗口期,国内市场将基本饱和,这将倒逼他们不得不加强技术升级转战海外市场。 02 内地常规产品承压,倒逼技术和产品升级 新疆的优惠补贴政策极大地降低了疆内纺织企业的成本。业内曾做过测算,就数智世界在新疆生产的常规32支、40支常规棉纱而言,纱线工费成本较内地降低2000元/吨左右。 千万别小看这节省成本,这足以使新疆纺织企业对众多内地纺企形成碾压式优势,内地众多中小企业也因此感受到了深深的寒意。 如果仅从生产成本上看,内地企业肯定占据劣势地位,因此内地企业必须从提高产品附加值着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这也就是说,生产常规产品将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应多关注非棉纤维,采用纯纺或多组分混纺,同时采用包芯、包缠、特种规格、色纺、紧赛等多种复合技术,即使仍然生产纯棉系列,也应该往特高支、特粗支、包芯双包芯、低扭矩等差异化的纯棉纱线拓展。 03 加速推动中国纺织业迈入智能制造 投资新疆的纺织企业都因高起点、新模式正发挥高端制造的优势,他们借助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品质量,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而这一过程,无疑会促进中国纺织业整体加速向智能制造迈进。 04 小结 总而言之,新疆纺织产业政策确实给内地纺织业带来不小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单一的威胁或机遇,而是包含了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复杂局面,不仅会加快行业分化,而且也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契机。 纵观历史,主动寻求变革的案例凤毛麟角,更多变革动力来源于外部形势压力。内地纺织企业必须要正视新疆产业政策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积极寻求自身的转型升级,努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将来在内地还能存活下来的纺纱厂,大概率是那些能够灵活应对市场变化,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的企业。 (文章来源:纺友网)声明:感谢作者的付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稿及图片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华纺链平台进行删除,邮箱地址: pr@huafl.com,非常感谢!注: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More
05-07
2024
春日里的“双向奔赴”,中西部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成果显著 春意正浓,建设正酣。当前,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产业布局在一“转”一“接”的双向奔赴间逐步优化,产业接力成果显著。从中西部纺织服装出口数据来看,中西部20省市地区今年一季度出口合计108.3亿美元,同比增长3.8%,高于全国出口增幅2个百分点。 河南省光山县利佳服饰生产车间 从135届广交会参展企业了解到,受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和生态环境约束,纺织服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增加。在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下,企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步伐在加快。中西部地区主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劳动力和边境贸易等优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逐步完善,产品特色愈发明显。形成了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例如河南信阳息县、淮滨县、光山县服装基地,河南南阳邓州市服装基地,河南新乡服装基地,江西于都县、兴国县服装基地,广西玉林牛仔裤产业基地,湖北仙桃非织造布基地,云南德宏服装制造基地等。 第135届广交会现场 我国推动纺织服装产业梯度转移,有利于发挥沿边重点口岸城镇区位和资源优势,深化国际区域合作,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推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协调互补的产业新格局,保持我国纺织服装完整产业体系优势。 (文章来源: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声明:感谢作者的付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稿及图片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华纺链平台进行删除,邮箱地址: pr@huafl.com,非常感谢!注: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More
  • 1
  • 2
  • 3
  • 4
  • 5
  • 6
  •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