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绳,一张网,看似简单,却能串联起海洋与星空,连接起安全与希望。”从深海系泊的“生命线”到太空探索的“特种织物”,从应急救援的“安全防线”到现代农业的“智慧之网”,绳(缆)网行业正以“小纤维撬动大产业”姿态,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愈发关键位置。
当前,中国已将高性能绳网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纺织工业提质升级实施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出“加强特种绳缆及捕捞网关键技术突破”,《关于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将海洋工程、应急救援用绳网列为重点发展方向,政策引导下的中国绳网产业,其规模正在持续扩大。
Part.01产业图景:规模跃升
2024年,中国绳(缆)网行业在复杂国际环境下交出了一份“稳中有升”的答卷。根据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数据,2020-2024年线绳(缆)带类纺织品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43%,2024年增速更飙升至8.7%,创五年新高。这一数据背后,是“十四五”规划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市场需求的扩容与产业升级的三重合力。
营收与利润的双增长进一步印证了行业的活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绳、索、缆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2%,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4%,毛利率微升0.03个百分点至13.3%。尽管营业利润率持平于3.6%,但利润增速与营收基本匹配,反映出增长质量的实质性提升,而非单纯依赖规模效应。
尽管国内市场表现强劲,出口端却呈现“量增价跌”的矛盾局面。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24年我国线绳(缆)带纺织品出口额同比增长3.2%,出口量同比增长11.1%,但出口单价同比下降7.1%。
这一现象暴露出行业中低端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议价能力走弱的困境。与此同时,进口额以14.5%的高速增长,凸显了对高端领域的技术依赖。
Part.02升级路径:高端化、自动化、工程化
我国绳(缆)网行业整体发展呈现出纤维原料高性能化、产品开发高端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市场应用工程化、企业管理信息化等重要特征,同时在航天军工、应急救援等重要国民经济领域的作用开始显现。值得一提的是,高性能纤维材料的应用成为行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中石化仪征化纤研发的耐久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LC系列),在耐老化、蠕变等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国外垄断,应用于多个海洋工程,经受住强台风考验。九州星际实现低蠕变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C90 1600D) 的量产,在深海养殖网箱上成功应用。郑州中远防务开发的裂膜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具有高强度、抗老化、无涂层、防污好等特点,加工过程简单,对海洋友好。
绳(缆)网已广泛应用于航天军工、应急救援、海洋工程、海洋科考、绿色能源、现代农业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其中,浙江四兄“国产化聚酯缆”助力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一号”完成海上安装,为首艘光伏能源LNG双燃料汽车“远海口”号运输船配备系泊缆。湛江经纬为全球首艘漂浮式动力定位全域化网箱型工船“湛江湾一号”研发安装配置网衣,参与了多台(艘)深远海桁架式养殖平台和养殖工船的建设。巨力索具攻克系泊索关键技术,应用于“三峡引领号”打破国外垄断。山东金冠的海洋牧场用生物环境在线检测养殖网箱投入使用。浙江海轮为全球首例风渔融合型深水网箱养殖与海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中广核“伏羲一号”研制生产安装了耐久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网衣用绳索系统。江苏神韵为海洋平台逃生救援配套绳索、为航天器太阳能装置配套绳索等。常州鑫辉开发类经编粘结网系统获国家发明专利。
Part.03科技发展:创新投入激增,龙头引领转型
面对产业升级的压力,中国绳(缆)网头部企业率先加大创新投入。
据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绳(缆)网分会对42家骨干企业的调研显示,2024年骨干企业研发经费同比激增31.8%至3.54亿元,技术人员数量增长7.1%。也因此行业企业获得诸多荣誉。
例如,鲁普耐特集团“高性能应急救援安全防护绳索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荣获“中国十大纺织科技成果”称号;湖南鑫海2024年入选工信部国家级绿色制造名单;四兄绳业“深海系泊聚酯缆绳”入选2023年度“浙江制造精品”名单,成功上榜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项目等。徐州恒辉1500系列系泊缆绳编织机引领技术革新;巨力索具专注于吊索具研发制造专利352件,参与标准制定60项;九力绳缆获2024年江苏省发展改革类专项资金(海洋产业方向)江苏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等。
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体现在研发投入上,更反映在专利数量与标准制定的突破中。“十四五”以来,行业骨干企业专利数量年增37%,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至62%。同时,标准体系逐步完善,《船用系泊拖带低回弹缆绳》《海工平台定位系泊纤维绳索-2 聚酯》《海工平台定位系泊纤维绳索-5 芳纶》《登山装备 辅绳》《张紧式深海气候观测用浮标锚泊缆绳》等国家标准团体标准相继完成报批并发布。《超高分子量聚乙烯8、12股绳索与复编绳索》《海工平台定位系泊纤维绳索-1 通用规范》《纤维绳索 拉伸疲劳性能试验方法》和《纤维绳索 蠕变性能试验方法》国际、国家标准获得立项。
与此同时,不能忽视的是,国内企业在高端领域仍然面临着核心材料、工艺及产品依赖进口等情况,突破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成为当务之急。
Part.04未来之网:新质生产力驱动全球协同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篇的历史节点,绳网行业需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驱动力,构建“科技引领、绿色低碳、全球协同、共享价值”的产业新生态。
第五届国际绳网论坛指出行业发展路径:
一、强化科技自立,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是破解 “卡脖子” 难题的根本出路。建议各国企业、科研机构聚焦基础研究攻坚、前沿技术突破、产学研用协同三大方向。
二、深化绿色变革,构建循环产业体系。绿色发展是全球共识,也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议向低碳生产转型、建立废旧资源循环。行业企业也提到,废旧回收面临着成本高、利润低等难题,希望由头部企业带动运转,并获得政策层面的补贴,共同解决渔网“白色污染”问题。
三、拓展应用场景,激活全球市场需求。需求驱动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逻辑。建议从纵向深耕高端领域、横向跨界融合创新、新兴市场精准布局“三个维度” 拓展市场空间
四、加强全球协同,完善产业治理体系。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绳网行业需携手应对挑战,建立技术交流机制、共商标准规则,推动更多“中国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
尽管面临技术壁垒、成本压力与贸易摩擦的挑战,但中国绳网企业通过创新投入、标准制定与绿色转型,正逐步突破桎梏,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未来,中国绳网行业必将编织出一张覆盖全球、连接未来的产业创新之网。
“一根纤维可以改变世界,一张网绳可以连接未来。”这既是行业的使命,也是时代的召唤。
(文章来源: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声明:感谢作者的付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稿及图片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华纺链平台进行删除,邮箱地址: info@huafl.com,非常感谢!注: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