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国际时装周(秋季)“江服日”活动近日在北京798・751园区中央大厅举行。干士・成昊品牌全新“蝶”系列大秀同期登场,该系列以苗族“蝴蝶妈妈”传说为灵感,聚焦非遗蜡染技艺,融合绳结、编织工艺及3D打印技术,呈现“化茧成蝶”的生命主题,传递“非遗不是标本,而是活的细胞”理念,为非遗活化探索新路径。
此次大秀由江西服装学院青年教师成昊主创,其创新提出的“蜡染+”概念,打破非遗工艺间的界限,实现“非遗+非遗”“非遗+现代科技”的融合。发布通过将蜡染与传统编织、绳结工艺结合,引入3D打印技术,不仅让蜡染从平面走向立体,更以当代审美化解历史文明与当下消费者的认知差异,拓展非遗工艺的呈现形式。
秀场设计注重沉浸式体验:黑暗环境中微光点缀,伴随苗族古歌吟唱,营造出蕴含非遗文化的氛围。开场环节,身着传统苗族服饰的蜡染传承人登场,服饰上蜡纹勾勒的蝴蝶图案、随步伐晃动的苗绣银饰,展现非遗技艺的传承脉络,也呼应苗族“万物有灵,生息与共”的信仰——“蝴蝶妈妈”传说中,蝴蝶孕育生命,是苗族文化中生命起源的象征。
听觉呈现上,丹寨宁航蜡染团队48位画娘现场清唱苗族老调,融入现代旋律,传统与现代音乐元素的碰撞,让观众直观感受“非遗活在当下”的内涵。
工艺应用方面,“蝶”系列展现多元创新:白色编织胸衣、头饰以经纬交错手法打造镂空立体造型;黑色网纱服饰采用绳结编织网眼;3D打印技术则为服装增添科技感。这些设计使蜡染图腾更具立体感,同时拓展了非遗服饰的使用场景与功能性。
作为教育工作者,成昊长期以“产学研融合”推动非遗传承。他在教学中融入蜡染技艺、苗族古歌文化,带领学生走访苗乡手艺人,此次“蝶”系列大秀正是其“非遗创新设计”教学理念的实践成果,为高校非遗教育与时尚产业结合提供参考。
针对非遗“叫好不叫座”的问题,成昊表示,他希望通过现代秀场吸引公众关注非遗及手艺人,推动非遗融入日常。设计需保留非遗精华、去除陈旧元素,将传统图腾与染色技术转化为符合现代生活的着装,让拥有2500年历史、承载苗族女性智慧的蜡染工艺持续焕发生机。
谢幕时,非遗传承人身着蝴蝶礼服与成昊共同登台,丹寨蜡染画娘合唱《蓝莲花》,大屏幕展示团队所有传承人合照。此次大秀不仅呈现服饰设计,更探讨非遗发展核心议题,为平衡非遗文化价值与消费趋势、改善手艺人生活、推进高校非遗教学提供实践参考。
(文章来源:中国纺织报)声明:感谢作者的付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稿及图片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华纺链平台进行删除,邮箱地址: info@huafl.com,非常感谢!注: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