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从成本竞争到价值突围,棉纺织产业格局加速重构
2025-09-09 16:59:18        阅读数:221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7月,我国规模以上棉纺织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1%,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7%。虽然市场承压,盈利能力偏弱,但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好转,凸显出行业韧性。


今年以来,棉纺织行业运行态势如何?呈现出哪些新特点、新变化?企业又有哪些新动向?


逻辑重塑从同质竞争到差异价值

“当前,我国棉纺织行业正处于时间、空间和技术变革的历史交汇期,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格局重构的加速期和优势再造的机遇期。”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董奎勇在近期的行业会议上说。


上半年,棉纺织行业遇到近年来最严峻的挑战,企业两极分化加剧,行业洗牌节奏加快。董奎勇分析,下半年,在行业淡旺季特征趋淡的情况下,行业仍寄希望于“金九银十”发力,提振行业信心;在下游需求不畅的大背景下,棉纺织整体行情大概率将延续弱势。


即便如此,棉纺织行业长期向好的趋势未改。在加速洗牌的过程中,行业竞争逻辑正从同质化价格竞争向差异化价值竞争深度转变。


记者观察到,受成本因素驱动,我国传统棉纺产业集群的企业正加速调整产能布局:一方面将部分产能逐渐转移至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另一方面则向我国新疆、四川等新兴纺织产业集群迁移。与此同时,随着纯棉产品利润空间持续压缩,中小纺企也在积极探索多元发展路径。相关机构调查显示,约45%的受访纺企已实施“去棉化”战略,将混纺产品占比提升至65%;有28%的企业转向特种纱领域。




当前,纺纱企业针对不同纤维的特性,通过纯纺、混纺及不同结构纱线组合等方式,实现纱线功能及风格的差异化,开发出大量新型纱线,市场上差别化纱线的产量在持续增加。以江苏各地区的棉纺织产业集群为例,其产品差别化特征明显:无锡江阴和盐城响水的色纺纱、苏州张家港化纤短纤包氨纶的包芯纱、盐城建湖县化纤短纤包PBT的包芯纱、徐州沛县的粘胶纱和莱赛尔纱等,在全国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从同质化转向差异化,是我国棉纺织企业在困境中的集体突围,这一转变背后,彰显着企业竞争逻辑已从成本竞争转向技术和产品差异化竞争。“面对复杂局面,行业和企业正积极探索转型路径,向高质量发展要动能,破解增长难题。”董奎勇表示,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与差异化竞争优势,为棉纺织行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转型破局从中游幕后到直面消费

面对持续低迷的市场环境,有实力的老牌棉纺企业同样在求新求变。

“转型、入疆、出海、退出,4个选择考验着企业家的智慧,也将继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董奎勇表示,求稳、求新、求变是当下几种主流经营思路。


对于行业领军企业来说,打造自主品牌,成为其突破困局的关键抓手。


今年6月,无锡一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无锡一棉”)官方零售小程序正式上线,主营特高支衬衫、T恤、POLO衫、床品、裤装等。无锡一棉开发的300支棉纱线曾专供国际一线品牌,如今直接制成衬衫、床品触达消费者,标志着企业从幕后走向了台前。



“从B端到C端,这是企业布局纺纱-面料-成衣全产业链的关键一步,更是百年老厂一次转型’破圈‘的尝试。”无锡一棉董事长蔡赟说,8000元一件衬衫,曾是国际品牌用无锡一棉特高支面料加工成的成衣报价。如今无锡一棉通过自营渠道,以亲民价格将高端成衣直达消费者。这并非是降价竞争,而是产业链延伸带来的价值释放。


面对同质化低价竞争,无锡一棉选择用“特高支”的工艺定义面料,线上展示制作全过程,让消费者看懂“支数”“紧密纺”等专业指标背后的价值,明白好面料不是营销噱头,而是真实的舒适感。


蔡赟表示,棉纺织行业亟须从生态环境优化和产业结构重构两个层面寻求系统性解决方案。纺织企业破局,需摒弃“规模扩张”旧逻辑,转向技术精益化、产品个性化、市场全球化的新范式。年轻消费者愿意倾听专业声音,是生产型企业的机遇。通过这种轻资产转型尝试,可以让“中国纱线”的实力转化为“中国品牌”的影响力。


事实上,不仅是无锡一棉,不少棉纺企业近几年都有意识地将产品向终端产品延伸,试图通过“去中间化”的自营模式,直接触达消费者,希望以此拓宽产业链、提升盈利能力。




去年12月,江苏悦达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联手壹企新商学院,共同启动“悦达纺织高定免烫衬衫浪潮式私域发售”项目,推出高定免烫衬衫系列产品,获得了超过1000位客户的高度评价。


悦达纺织董事长戴俊表示,企业经营21年来,已拥有从纺纱到印染的完整产业链,并具备独立自主研发能力,这些有利条件促进悦达纺织加快产品深度研发、商业模式创新、品牌向终端延伸。




为迅速打开国内市场,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曾与京东京造合作,京东京造负责保障销量,鲁泰纺织负责生产。历经8个月反复改版,双方推出了首款产品——售价259元的长绒棉衬衫。仅一年,这款长绒棉衬衫就卖出了5万件。


戴俊认为,随着行业不断发展,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破圈”发展,打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最后1公里”。


数智升级从单机自动化到整线智慧化

“从‘十三五’开始,纺纱是纺织行业智慧化程度最高的领域。”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顾平表示,纺纱设备正从单机自动化向整线智慧化加速演进。


今年以来,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在AI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推动下,棉纺企业以“黑灯工厂”为目标,大力推进智改数转,加速纺纱行业智慧升级。




拥有 130 年历史的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生集团”),打破国企转型壁垒,从单一数字化车间改造起步,逐步构建覆盖生产、管理、物流全链条的智慧工厂体系,展现出老牌企业在智能化浪潮中的创新活力。


2022年,大生集团建成投产“十四五”全国第一个智慧纺纱工厂;2024年,又启动建设我国第一个碳中和智慧纺纱工厂。


“碳中和智慧纺纱工厂将于今年10月建成投产,预计万锭用工控制在8人以内,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综合用能单耗降低20%以上,产品质量大幅提升,生产运营和产品为近零碳排放。”大生集团董事长漆颖斌介绍,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经纬纺机”)为纺纱企业提供的“纺机云+数据端+智能设备”一体化成套工程解决方案,正好匹配大生集团打造第三代全流程智慧纺织工厂的目标。


不止大生集团,新疆纺纱企业也在加速向数字化标杆工厂迈进。


库车利华纺织有限公司与东华大学达成深度合作,引入机器人参与生产流程搭建,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与智能化设备的协同,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稳定性,为西部纺织企业智能化建设树立标杆;新疆恒益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则与经纬纺机联手打造智能工厂,在实践中总结出 “执行端优化、系统融合” 的关键经验,为行业智能工厂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优化方向。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在持续稳固地前行,而且速度不低,如果行业企业没有走数字化这一步,就会落伍。”顾平表示,对于企业而言,AI不仅颠覆了传统的运营模式、打破了行业边界,而且催生了全新的商业逻辑与竞争范式。



(文章来源:中国纺织报)声明:感谢作者的付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稿及图片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华纺链平台进行删除,邮箱地址: info@huafl.com,非常感谢!注: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