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内外市场攻守有道!纺织企业走出“由稳到拓”突围路
2025-08-05 11:35:44        阅读数:427

今年上半年,尽管面临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际经贸秩序遭遇重创,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等多重压力,但一批纺织企业积极探索内外市场空间,走出了一条“由稳到拓”的突围之路,展现出纺织行业在时代浪潮中的攻守智慧。


夯实内需筑稳根基

内需市场的稳固,是纺织企业应对外部波动的“压舱石”。上半年,不少纺织企业通过强化与国内品牌合作、激活技术与文化融合的新动能,将内需市场打造成策略转向的坚实起点。




国内运动品牌崛起的东风,让立新集团纺织科研(江苏)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立新纺织科研”)嗅到了新机遇。其研发的吸湿速干、抗菌抗UV等功能性面料,既符合欧盟REACH环保标准,又满足严苛的品质稳定性要求,顺利敲开了安踏等国内头部运动品牌的供应链大门。“技术跟着需求走”的合作模式,让企业在国内市场扎稳脚跟,更积累了服务头部品牌的实战经验,为持续深耕国内市场、对接更多品牌需求攒足了底气。


立新纺织科研所属母公司罗曼罗兰时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罗曼罗兰”)则另辟蹊径,凭借“文化+科技”的双轮驱动激活内需潜力。罗曼罗兰董事长徐德荣告诉《中国纺织报》记者:“公司推出的国潮系列面料‘中国地理’‘中国历史’,将丝绸之路的文化底蕴与现代纺织工艺深度融合,让传统纹样在面料上焕发新生。设计师李乾坤团队的创新实践尤为亮眼:他们采用拓印工艺将真实桑叶的脉络转化为数字图案,开发的薄荷绿印花面料凭借细腻的质感与含蓄的自然意象,成为国内市场的爆款。”




更值得关注的是,罗曼罗兰通过数字化改造构建了“快速响应”的服务能力。罗曼罗兰借助大数据算法预测色彩趋势,搭建模块化智能生产线,企业实现了小批量、多品种的柔性制造——这一模式精准击中了国内服装行业库存积压率常超30%的痛点。其3D虚拟成衣系统更能帮助客户提前锁定产能,将从设计概念到成品交付的周期缩短近40%。这种以客户痛点为导向的服务升级,让罗曼罗兰在国内市场赢得了良好口碑。


由此可见,纺织企业对内需市场的深耕,绝非简单的“守成”,而是通过技术积累、模式创新夯实基础,为后续的外拓储备了产品力与服务力。


外需破局拓展空间

内需根基扎稳后,诸多纺织企业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面对传统市场贸易壁垒与新兴市场机遇并存的局面,这些纺织企业通过深挖新兴市场、建立技术优势等策略,实现了外需的逆势突破,完成从“稳”到“拓”的关键一跃。




吴江明斯克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吴江明斯克”)的市场拓展堪称“新兴市场突围”的典范。面对传统欧美市场需求疲软,企业早在去年底便将目光投向中东,通过提前布局建立本地化合作网络。这一前瞻性决策在今年上半年收效显著,前6个月出口额同比激增297%,中东地区订单占公司出口总量的半壁江山。更具标志性的是,在第137届广交会上,印度、泰国、俄罗斯、巴林等国的客户当场支付调样费——这种以往少见的积极信号,说明企业主动拓展市场和新兴市场的需求,正好对上了拍子。




对于传统欧美市场,吴江明斯克则采取“以技术守份额”的策略。其出口美国的游艇防晒罩面料因具备长久防晒效果,医疗用尼龙布因性能无可替代,即使在关税超过100%时,美国客户仍坚持收货;在90天关税过渡期内,客户更是频繁催促“货好尽早发”。这种“刚需+技术门槛”的双重保障,使得企业在美国订单占比下降的情况下,对美实际出口量仍实现微增。正如吴江明斯克总经理吴长明所说:“客户需要的不是最高端、最贵的,而是最合适的。”十多年积累的产业链资源与口碑,成为其在国际市场中攻守自如的底气。


近两年,罗曼罗兰的子公司江苏罗曼罗兰集团户外新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罗曼罗兰户外新材”)加快“走出去”步伐。2024年,其外贸团队累计出国210天;2025年,计划走访13个国家,机票已预订至年底。这种“用脚步丈量市场”的执着,让企业在90%业务依赖外贸的情况下,仍实现今年前5月销售额同比增长20%。


支撑他们的底气是“产品不可替代”的硬实力,罗曼罗兰户外新材研发的智能冷胀面料能“遇冷膨胀、遇热收缩”,自动调节保温性能;供应给“石头岛”等高端品牌的特殊染色面料,因独特工艺成为“仅此一家”的抢手货;针对户外装备的生物基染色材料,更契合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这些创新让美国客户主动提出“所有关税我们来付”,印证了罗曼罗兰户外新材总经理江南的判断:“当你的产品不可替代时,主动权就在自己手上。”


内外协同稳健布局

面对内外市场,不少纺织企业通过全局化的稳健布局实现有机衔接。江苏华瑞时尚集团(以下简称“华瑞时尚”)以稳产品开发、拓产能布局,平衡内外市场波动,上半年营业收入、出口额、在手订单分别同比增长10%、17%、6%。成绩背后是对贸易政策调整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前瞻应对。


早在1999年,华瑞时尚率先走出去,在柬埔寨设厂;2001年后,在欧洲、美国设立研发中心、市场开发中心、海外仓,在越南设立生产基地;2002年开启国内贸易,2005年开始创立自主品牌,目前拥有Lagogo、機杼、Velwin、Idole、esc'e la v等自主品牌。


=

产品革新上,华瑞时尚在1997年便成立了自己的“新品设计打样中心”。2003年起进一步加大了原辅材料、洗水工艺、服装后整理工艺的开发力度。2007年,华瑞时尚专门设立了6000多平方米的时尚创意园,并将其打造成“设计师与买手的梦想乐园”。2025年上半年,客户把企划完全交给了公司市场开发中心。企业产品品类从过去梭织牛仔类,拓展到轻薄梭织、棉针织、毛针织等。近几年,消费者对户外服装的需求加大,企业运动户外、功能类等新产品品类持续增加。


华瑞时尚董事长孙家军介绍,公司通过主动发挥供应链链条作用,协同细分市场专业供应商一起开发新产品,推动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的市场化、产业化,提升产品价值。通过布局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让高端品牌产品在开发中起到引领作用,带动其他产品持续提升,形成了良性循环。




夏日的河南项城,刚刚投产的华瑞时尚项城实业基地(一期)里机器轰鸣,流水线上的面料正被加工成一件件成衣。项城基地是华瑞时尚继南京江宁、南京栖霞、苏州昆山、天津武清、安徽滁州、安徽凤阳、柬埔寨金边、越南海阳之后的第九个基地项目。尽管投产不久,这里的订单已排至明年1月——既有李宁、安踏等国内头部运动品牌的补货需求,也不乏来自日本、美国、法国的海外订单。


在华瑞时尚的全球产能版图中,越南生产基地的“意外收获”尤为亮眼。依托当地靠近原料产地、物流链路通畅且能规避部分贸易壁垒的地理优势,今年上半年,华瑞时尚从美国客户手中拿到了不少增量订单。“看似是偶然,实则是提前布局的必然。”孙家军解释道,通过海外基地分流部分订单,既能在贸易环境变化时维持与核心客户的长期合作,又能灵活调配产能应对国内市场波动,这种“堤内损失堤外补”的策略,就像在内外市场间架起了一道弹性缓冲带,让企业在风浪中多了份从容。


面对市场的短期震荡,华瑞时尚更坚持“不盲目调整”的稳健风格,不轻易改变定价策略与合作模式,而是通过优化供应链效率、提升产品性价比来巩固市场份额。


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定力,与吴江明斯克的新兴市场开拓、罗曼罗兰的技术创新出击形成了奇妙的互补,印证了纺织企业开拓市场的多元性策略,核心都是找到适合自身的“稳”“拓”平衡。


(文章来源:中国纺织报)声明:感谢作者的付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稿及图片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华纺链平台进行删除,邮箱地址: info@huafl.com,非常感谢!注: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