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边投资扩产,一边盈利承压:碳纤维市场持续“冷热不均”
2025-07-29 09:41:42        阅读数:123

从陕西榆林到内蒙古鄂尔多斯,从浙江绍兴到新疆阿勒泰,日前,全国多地又传出多个碳纤维新项目的最新消息。




追加投资,项目公示,新项目签约……不难发现,全国各地对碳纤维项目的投资热度不减。


但与此同时,今年碳纤维市场竞争仍十分激烈,虽然产品销量、出口市场出现一些向好迹象,但是供需矛盾仍然存在,产品价格低位运行,企业盈利压力较大。


一边是盈利压力犹存,另一边是投资热度不减,碳纤维市场的这种矛盾状态,或许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设备企业向下延链

在多地碳纤维新项目背后,活跃着一类投资主体——设备企业



7月23日,浙江精工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精工科技”)发布公告,公司牵头设立合资公司浙江华创碳纤维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创碳纤维”),该合资公司日前已完成工商注册登记。


华创碳纤维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由精工科技与精工(武汉)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精工武汉复材”)、浙江精工碳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精工碳材”)等公司共同出资2500万元成立。其中,精工科技出资1000万元,占注册资本40%;精工武汉复材出资500万元,占注册资本20%;精工碳材出资450万元,占注册资本18%。其经营范围包括新材料技术研发、机械设备研发、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制造和销售等。


精工科技主营碳纤维装备、聚酯循环再生装备、轻纺设备等。2024年,精工科技碳纤维装备营业收入为7.25亿元,占其营业总收入的41.97%。


近两年,精工科技以碳纤维全链高端装备及先进复合新材料为核心业务,按照“装备引领、材料协同、应用支撑”的发展模式,积极构建“全链高端装备(原丝装备、碳纤维装备、复合材料装备)+先进材料+应用”的产业布局。


2024年上半年,精工科技出资8958.83万元,完成对浙江佳宝聚酯有限公司持有的精工碳材100%股权的收购。


2024年9月底,精工科技宣布,在浙江绍兴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精工碳材厂区)投资建设高性能纤维项目。该项目投资额约为6.69亿元,将建设2条生产线,单线年产能为5000吨。精工科技方面表示,公司建设该项目,将加快自身碳纤维及复材装备产业化,加快公司高性能碳纤维装备研发进程。


“精工碳材是公司原丝生产线的试验基地和示范基地。公司原丝生产线项目当前正在有序推进,预计2025年三季度投产运行。”精工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4月,精工科技与其全资子公司精工(绍兴)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在湖北武汉设立精工武汉复材。该公司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其中精工科技出资4500万元,持有其90%股权。本次合资成立华创碳纤维,是精工科技深化碳纤维产业链布局的又一个举措。


浙江万利碳纤维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利碳纤维装备公司”)是浙江万利纺织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利纺机”)旗下公司,主营碳纤维系列装备,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的碳纤维项目总承包商和碳纤维产业链装备技术供应商。


今年7月1日,由万利碳纤维装备公司与桐乡铭龙集团联合投资的万龙碳纤维项目在浙江省桐乡市屠甸镇开工,项目总投资10.8亿元。7月4日,该公司宣布在新疆阿勒泰富蕴县建设碳纤维项目。项目总投资50亿元,建成后将形成年产6万吨原丝、3万吨碳丝的生产规模,计划3年内全面投产。


此前,万利纺机还在内蒙古乌海投资建设年产20万吨原丝和10万吨碳纤维项目。项目总投资约111.5亿元,将分三期建设,一期项目预计2025年年内投产。


这类企业投资碳纤维项目,主要是依托自身在装备制造领域的优势,向下游延伸产业链,寻求新的业绩增长点。

投资主体各显其能

各地碳纤维新项目的动态,正在更新。


今年6月底,东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万吨级碳纤维项目首批设备进场。该项目位于广东茂名,计划建设4套生产线,一期项目预计2025年年底前投产。


7月21日,上海石化在内蒙古投资建设的碳纤维项目进行公示。其内蒙古新金山碳纤维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碳纤维项目位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图克工业项目区。项目将建设10条碳纤维生产线,预计2027年建成投产。




7月21日,重庆市开州区政府与四川众亿汇鑫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亿汇鑫”)进行高性能碳纤维智造产业项目签约。该项目拟投资55亿元,将建设西南地区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的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生产基地。众亿汇鑫成立于2024年10月,位于成都。


7月24日,碳纤维龙头企业江苏恒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神股份”)发布公告,因公司陕西榆林项目追加投资,子公司榆林恒神新材料有限公司拟向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咸宁路支行申请追加借款不超过2.5亿元,期限不超过10年,资金全部用于榆林项目建设。恒神股份在榆林投资建设2万吨/年高性能碳纤维生产基地,其中一期(5000吨)项目原本的投资额为13.2亿元。


从生产技术看,有的新项目采用自主研发的工艺技术。上海石化攻克了大丝束碳纤维生产技术,从原丝纺丝到氧化、碳化,生产设备全部实现国产化。东华能源与山东大学教授朱波团队合作,攻关碳纤维低成本制造技术,打造PDH(丙烷脱氢制丙烯)—AN(烷基)—PAN(聚丙烯腈)聚合—原丝—碳纤维—复材制品全产业链。


在设备方面,万利纺机旗下多个碳纤维项目将采用自己的碳纤维生产装备;有些新项目采购精工科技的碳纤维装备,比如,2024年11月,众亿汇鑫与精工科技签署5.16亿元合同,精工科技将向其交付一套碳纤维成套生产线和一套原丝生产线及其配套公用工程。


“根据碳纤维企业需求,公司可以定制1K-50K不同型号的宽幅碳纤维生产线,生产线可生产T400、T700、T800等碳纤维。”精工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前5个月,公司的碳纤维装备在手订单充足,其中,以碳纤维整线及部分核心设备订单为主,还包括原丝生产装备及复材生产装备订单。

“矛盾”犹存行业调整

虽然全国多地都把碳纤维项目作为投资“香饽饽”,但当前,碳纤维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


华东地区一家碳纤维企业负责人向《中国纺织报》记者介绍,这两年,碳纤维行业竞争加剧,供需关系阶段性错配,导致国内碳纤维市场价格下行。




百川盈孚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国内碳纤维行业已运行产能约为15.77万吨,在建产能约为15.02万吨,规划产能约为3.5万吨。2025年6月,国内碳纤维市场价格区间持稳,碳纤维价格整体维持在低位;用户采购积极性一般,下游需求市场气氛维持平淡。


不过,不同碳纤维产品的市场表现,不尽相同。


据业内人士介绍,现阶段,碳纤维市场整体供需矛盾仍然存在,尤其是大丝束、T300等产品的供需矛盾比较明显,但是,T700级以上等级碳纤维的需求比较强劲。比如,上半年,吉林化纤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湿法3K碳纤维涨价,说明目前国内小丝束碳纤维产量仍未满足市场需求,小丝束碳纤维仍有发展空间。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同类型的企业应有不同的应对策略。


上述碳纤维企业负责人说:“公司当前把成本管理作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在充分发挥产能规模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过程控制与管理,提升生产效率,并通过技术工艺优化等举措,整体降低碳纤维生产成本。同时,公司大力拓展产品在压力容器、风电叶片、碳/碳复材等新能源,以及3C等新兴领域的应用。”


对于碳纤维“新兵”来说,如何找准产品定位,避免生产同质化产品、寻求差异化竞争则至关重要。


“新项目要考虑的,是产品如何能顺利生产出来,并能卖出去。它们首先要面临如何能在市场中立足的考验,然后考虑如何逐步站稳脚跟。”有业内人士表示,“未来3年,有些项目或许会倒下。”


总体来看,伴随着市场的矛盾状态,碳纤维行业在持续调整。在调整过程中,避免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快高端产品技术攻关,并构建从丙烯腈到复合材料的全产业链体系,成为企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文章来源:中国纺织报)声明:感谢作者的付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稿及图片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华纺链平台进行删除,邮箱地址: info@huafl.com,非常感谢!注: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