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千年丝绸焕发时尚姿态,“科技+文化”重塑消费潮流
2025-07-01 14:03:10        阅读数:523

当千年丝绸遇上现代科技,当传统工艺融入时尚潮流,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产业升级的变革正在上演。从广西连绵的桑园到江南繁忙的织机,从非遗技艺的创新表达到民族品牌的全球布局,我国丝绸业正以品牌为翼、以国潮为帆、以创新为擎,绘就发展的全新图景。

品牌筑基价值重构

从个体品牌到区域品牌,从产品品牌到文化品牌,我国丝绸业正在完成品牌价值的重构。


在广西河池宜州轻纺城的智能化车间里,雪白的生丝正从自动化缫丝机中缓缓吐出——这座连续20年保持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全国地级市首位的产业基地,如今已成为“中国桑蚕之乡”的核心载体。“我们的白厂丝不仅要达到6A级标准,更要让河池丝绸成为品质的代名词。”河池市政府副市长陈翻腾的话语中,透着对品牌建设的执着。依托“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河池通过全产业链质量管控,让“河池茧丝”成为行业标杆,这正是中国丝绸品牌从代工生产向自主创造跨越的缩影。




安徽京九丝绸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京九丝绸”)华诗雅蒂系列产品能走进人民大会堂成为国礼,靠的正是从桑园到丝巾的全链条品质把控。京九丝绸总经理周炎介绍,通过旗下三家子公司分别把控原料供应、生产制造和终端销售,京九丝绸实现了“保姆式”技术服务与标准化生产的结合,其生产的织锦画系列因工艺精湛,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这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让“华诗雅蒂”在安徽省茧丝绸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这也印证了“品质即品牌”的商业真理。


广西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联丝绸”)近年来将“绿色有机、传承文化、科技健康”作为品牌核心理念,不仅在生产环节引入智能化设备提升产能,更在第三产业拓展中打造出地理地标传播符号。“我们的香云纱不仅是面料,更是壮乡文化的载体。”嘉联丝绸总经理王卓的介绍道出了品牌建设的深层逻辑。


当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缘集团”)将《管子》《道德经》等经典印在丝绸上,当“桑罗SANGLUO”把非遗苏绣融入现代家居设计,丝绸品牌已从功能消费升级为文化消费。江苏华佳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俞金键的体会尤为深刻:“桑罗2025春夏新品‘新中式东方幽兰系列’在小红书收获超百万曝光,靠的就是用苏绣工艺讲述东方美学故事。”

审美碰撞国潮破圈

国潮的本质,是文化自信在消费领域的具象化。当“95后”消费者为非遗苏绣的丝巾买单,当Z世代追捧新中式丝绸家居用品,这些现象背后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深度融合。正如广西广美制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宇词所言:“我们不仅是市场的参与者,更是文化传承的守护者。”在国潮的浪花中,丝绸正以更年轻、更时尚的姿态,走进大众生活,重塑消费潮流。


将北宋名画通过数码印花技术呈现在丝绸上,苏州博物馆的一条印有《千里江山图》的真丝围巾上市即售罄。这款由桑罗品牌与博物馆联名推出的真丝围巾之所以受追捧,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件配饰,更是一段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国潮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用现代语言翻译传统美学。”俞金键的观点,道出了丝绸国潮热背后的创新逻辑。从香云纱的短视频走红到新中式家居用品在电商平台爆卖,丝绸正以国潮为桥梁,连接起古老工艺与年轻消费群体。




近期,广美制衣打造的斯丽笙品牌在直播间展示“香云纱染色配比”等工艺细节,引发全网热议,带动非遗面料订单激增。“香云纱的薯莨染色工艺源自明清的技艺,现在通过短视频让更多人了解。”李宇词说。这种对传统工艺的现代演绎并非孤例——云南德宏正信实业构建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中,特别设立了非遗技艺传承中心,将傣族织锦技艺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使少数民族传统工艺重获新生。当京九丝绸将西湖印象转化为丝绸文创产品,当鑫缘集团把江缘文化注入白厂丝生产,非遗已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成为潮流前沿的弄潮儿。


在宜州轻纺城的体验店里,顾客可以通过VR设备穿越到明代蚕桑图中,感受古法养蚕的全过程——这种沉浸式体验正是河池推动桑蚕产业三产融合的创新举措。同样的场景创新也出现在线上:鑫缘集团的电商平台推出国潮定制服务,消费者可在线设计丝绸纹样,3D预览效果后下单生产;知天而作农业科技的数字化养殖车间,则通过直播让城市消费者实时观看蚕宝宝生长,实现从养殖到消费的场景闭环。当国潮从产品层面延伸到体验层面,丝绸消费便有了持续升温的动力。

生态协同创新驱动

从实验室里的基因编辑到车间里的智能机器人,从云端的供应链协同到终端的个性化定制,科技创新正在重塑丝绸产业的每一个环节。当技术创新与产业变革同频共振,中国丝绸正迎来从产量第一到质量引领的历史性跨越。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董事长刘卓明说:“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唯有持续创新,才能保持行业的健康生命力。”


重庆知天而作农业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知天而作”)智能化车间里的全龄段智慧养蚕设备,能将传统45天的养蚕周期缩短至30天,且蚕茧质量更稳定。“新质生产力不是简单的设备升级,而是全产业链的数字化重构。”知天而作董事长易丽蓉说。


2023年,京九丝绸开始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优化蚕种基因,目前已使蚕茧产量提升20%,解舒率提高15%。周炎介绍,京九丝绸与高校合作申报的生产工艺专利,不仅提升了效率,更拓展了丝绸在医疗、航天等领域的应用。



嘉联丝绸的生产车间里,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着缫丝机的温度与湿度——这套智能系统使能耗和次品率均有所下降。王卓介绍,公司不仅升级硬件,更引入AI技术优化设计流程,使新品研发周期从6个月缩短至3个月。这种数智化转型在行业已成共识:知天而作推出的数字化养殖车间,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养蚕环境,实现单张蚕种产量提升30%;江苏企业则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丝绸溯源体系,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从蚕茧到成衣的全流程信息。当5G、AI、区块链等技术深度融入,丝绸产业正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浙江省丝绸协会推动的产品和市场多元化战略,让龙头企业与中小作坊共享渠道;山东省淄博大染坊公司通过“底线思维+科技产品”模式,带动上下游企业应对关税挑战。当创新从企业单打独斗转向生态协同,丝绸行业便有了应对全球竞争的整体实力。中国丝绸协会会长唐琳说:“大企业要发挥优势带动中小企业,共同打造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这种理念正在变为现实。



(文章来源:中国纺织报)声明:感谢作者的付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稿及图片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华纺链平台进行删除,邮箱地址: info@huafl.com,非常感谢!注: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