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破产业边界,纺织业如何拥抱大巿场?
2025-04-25 09:12:43        阅读数:505

维、石墨烯面料、抗菌防螨的家居用品……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产品,共同勾勒出中国纺织行业与大健康产业深度融合的时代画面。

从"织衣"到"织健康"

近年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等政策陆续出台,均涉及提升民生必需纺织品保障水平相关内容,为纺织行业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2025年全国两会纺织行业代表委员座谈视频会议提出的“科技、时尚、绿色、健康的协同演进”,使得“健康”成为纺织产业定位的又一关键词。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消费升级驱动下健康需求的集中释放。其中,中老年服装市场、个体防护装备等市场尤为突出。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中老年服装市场规模为1581亿元,同比增长10.02%,预计2025年将超过2000亿元;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统计,我国个体防护装备产业规模年均增速为15%左右。


在这样的背景下,众多科研成果涌现,其本质是一场材料革命。功能性纤维材料的应用,正在重新定义纺织品的功能边界。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院长覃小红长期聚焦多维度微纳米纤维集合体产业化研究。“纳米纤维直径仅为头发丝的千分之一,具备高孔洞性、高比表面积和强吸附能力,是防疫防护、航天军工等领域的核心材料。”她说。针对传统静电纺丝技术存在的纺丝不稳定等瓶颈,覃小红团队历经近20年上千次试验,构建了全流程高品质静电纺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技术体系,斩获40项国家专利等,建成10条微纳米非织造材料生产线。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覃小红团队利用微纳米非织造滤材和高曲率静电纺丝技术,开发出可重复使用的防护口罩与防护服——其纳米级微孔结构能有效吸附病毒,且经酒精消毒或水洗后仍保持优异的防护性与透气性。这一医用级空气过滤器应用于防疫医院重症病区,为医护人员和患者构建起安全屏障。同时,基于多维度微纳米纤维聚集体成型技术开发的纳米纤维包芯纱人工韧带,突破了高品质包芯人工韧带制造科学难题和技术瓶颈,推动其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将实现韧带的原位替代和再生重建,革新人工韧带的设计与制造,并开辟运动医学和大健康领域科学探索新方向。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生命第一杀手,我国心血管病患者人数达到3.3亿。而人造血管长期依赖进口的现状曾是我国医疗领域的痛点。”青岛大学教授房宽峻在接受《中国纺织报》记者采访时谈道。为此,他带领团队联合愉悦家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愉悦家纺”)从零起步,直面编织工艺与生物相容性两大核心难题。经过多年持续攻关,团队研发的人造血管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未来上市价格预计为进口产品一半,将破解该领域“卡脖子”困局,为心血管病患者带来希望。

从实验室到大众生活

不难发现,实验室里的一项项科技成果正带着“烟火气”走向大众生活,曾经停留在论文和实验台上的创新成果,正通过产业转化的“桥梁”,悄然融入服饰、家居、医疗等生活场景,让科技的温度触手可及。


悦达纺织、联发纺织、魏桥纺织、安踏等企业已应用覃小红团队研发的“微纳米纤维跨尺度镶嵌纺关键技术”及配套的静电纺梳理一体化成条装备,在25条生产线上实现技术落地,开发出功能性健康产品,广泛应用于运动面料、家用纺织品等领域。


纺织企业自身也在探索应用更多具有健康功能的新纤维和新材料。




“雅戈尔时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雅戈尔”)用18年时间破译了汉麻的现代密码。”雅戈尔公共关系部负责人徐衡律向记者介绍,“通过自主研发的脱胶技术,汉麻纤维的柔软度达到棉纤维的92%,并具备天然抗菌、抗紫外线等功能。从高支汉麻衬衫到抗菌墙布,雅戈尔构建起‘服装+家居’的健康生态链。”




盛意成石墨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建友告诉记者,公司研发的石墨烯面料,是国内唯一获得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中联品检认证的石墨烯纺织品。其发射的4-16μm远红外波长与医院远红外治疗仪完全一致,能深入皮下组织促进血液循环,同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的抗菌率超过99%。其宙斯盾功能面料实现健康功能与环保理念的双重突破,已被广泛应用。


当下,无论是满足银发群体的“智慧”适老产品,还是充满“黑科技”的职业防护产品等,纺织业的“健康”跨越呈现出清晰的场景化特征。



愉悦家纺的转型实践颇具代表性。公司总经理王玉平表示,愉悦家纺通过"大家纺+大健康"双产业布局,开发出智能按摩薄垫、智慧舒眠水暖垫等产品,并融入小米米家生态链,实现睡眠心率实时监测。针对失眠人群,其与华为合作打造的睡眠健康管理体系,将纺织品从单一床品升级为健康管理终端。


红豆居家的“暖阳消臭系列”内衣,针对中老年畏寒群体设计三层锁温结构,面层采用绵羊毛混纺面料轻盈保暖,里层精梳棉吸湿透气,核心层通过抓烫剪工艺提升锁温效果,并且具有极高的抗菌率,解决了老年群体对衣物卫生的高要求。红豆居家相关负责人表示,产品上市后,年轻消费者为长辈选购的占比较高,印证了健康功能的跨代际吸引力。


在个体防护装备领域,不需要通电就会发光的智能发光纤维、银纤维智能穿戴设备实现静电0.1秒逃逸,芳纶材质的防护装备重量减轻30%但强度提升50%……功能性防护装备市场占比也在逐年攀升,科技正在重塑劳动保护的内涵。

从"衣疗"到"智慧健康"

尽管前景广阔,纺织与大健康的产业融合仍面临研发周期长、消费者对健康纺织品的认知度不足等多重挑战。破局之道,在于构建"政策-技术-市场"的协同生态。


在产业理念与技术布局层面,覃小红认为,纺织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包括三大创新路径:一是功能材料创新融合,通过纳米纤维与天然纤维复合开发新型面料,拓展材料应用边界;二是智能纺织健康监测,集成智能元件实现生理指标动态监测,构建主动健康管理体系;三是医疗防护深度拓展,开发高性能医用纺织材料。


房宽峻提出“衣疗健康”及“智能衣疗健康”概念:前者聚焦纳米碳素复合纤维等功能材料产业化,将中药功效与纺织技术结合,开发治疗或防护功能的纤维面料及服装;后者通过植入传感器、电致远红外光纤维等,实现人体生理指标监测与智能理疗,构建“预防-监测-干预”全链条健康管理体系。


江南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殷允杰表示,未来,纺织行业可通过生物材料与纺织工艺跨界融合开发抗菌可再生智能纤维;结合柔性电子技术与纺织物开发可穿戴健康监测系统,应用于术后康复或慢病管理;聚焦菌草纤维、莱赛尔等可再生材料,开发兼具天然抑菌与可降解特性的健康纺织品。




当纺织不再局限于蔽体保暖,而成为守护生命的防线,这个拥有千年历史的产业正在完成从“制造商品”到“创造价值”的升华,未来的衣物或许都将成为隐形健康管家,在纤维经纬之间,守护生命时光。



(文章来源:中国纺织)声明:感谢作者的付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稿及图片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华纺链平台进行删除,邮箱地址: pr@huafl.com,非常感谢!注: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