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宜宾屏山:“智选、智造、智惠”育强纺织产业
2025-04-21 09:18:16        阅读数:538

4月16日,在宜宾市屏山县浙川纺织产业园内的四川丝玛帛科技有限公司,一朵朵棉花形状的蚕丝短纤维从机器“口”中吐出,经多道纺织工艺加工后,变成了毛巾、袜子、衣服等大家司空见惯的生活用品。


这些产品外表看起来似乎平平无奇,但“里子”可大不一样——该公司独创的MMT分子修饰技术,实现了无缫丝、无精炼、无污染的蚕丝短纤维生产,制成的丝织品兼具生物活性、天然可机洗及高吸放湿等多重性能,经多次水洗的衣服、袜子等,仍然能保持很好的天然舒适本色和吸汗、防臭功能,这些是传统丝绸产品所不具备的。


丝玛帛科技新型桑蚕丝面料的技术突破,是屏山县创新驱动育强纺织产业的一个侧影,更是该县以“智选、智造、智惠”推动纺织主导产业建圈强链、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的一个切片。




据介绍,屏山县纺织产业起步于2012年建设“屏山工业园区”,蓬勃发展于2017年“东西部协作”中四川、浙江两省共建“浙川纺织产业协作示范园”,调整优化于2019年省政府批准设立“四川屏山经济开发区”。10多年来,屏山纺织产业逐步发展壮大。


尤其是2018年以来,该县实现了纺织产业量质齐飞,纺织企业从7家增加到45家;签约总投资从15亿元增加到352亿元。截至2024年底,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15.3亿元、增长17.5%,其中纺织业实现产值67.39亿元,与2018年的9.8亿元相比,年均增长137%,累计带动就业11464人。屏山县浙川纺织产业园先后获评“全国纺织十大产业园区”“国家火炬生物基纺织特色产业基地”“全国纺织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四川省特色产业基地”等。屏山纺织产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秘诀是什么?“智”字是关键词。


首先是建圈强链,招引“智选”。定标准是产业招引的一大先决条件。该县设置了科学合理、动态调整的投资标准、产出标准、排放标准、节能标准指标等,将有限的土地资源流向高质量、智能化纺织项目。之后是选资本,明确“亩均税收15万元以上”“亩均投资300万元以上”“技术设备领先”三项基本原则,在“东西部协作”中引导东部企业通过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工艺换代,做到“在转移中升级”。据介绍,落地屏山县的纺织企业95%以上采用国际国内全新先进设备,平均投资规模超5亿元,15个纺纱企业平均产能超20万锭。屏山县倡导企业积极推行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平均利润率达12%以上。目前,屏山纺织产业已初步构建起集上游纤维、纺丝、包覆纱、纺纱企业,中游织布、非织造布企业,下游产业用纺织品、纺织配套用品、服装企业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其次是创新驱动,育强“智造”。屏山县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智改数转”,实现提质增效。屏山纺织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川南首家取得CMA认证的纤维检验检测机构,园区80%纺织企业建立产品实验室,纺织企业拥有各类专利500余件。培育纺织类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建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专家工作室3个。屏山纺织企业在纺丝、纺纱、织布环节平均能耗皆低于全国平均值,其中创宇纤维采取“一步纺”工艺,比同行业能耗降低三分之一。宜宾天之华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引进日本国外先进生产设备,生产效率提升了10%。


第三是转型发展,促进“智惠”。屏山县积极推动“光伏+绿色园区”建设,以“绿电”优势降低能耗成本。目前已完成装机容量95.05兆瓦(厂房屋顶58.17兆瓦),累计发电量突破2600万度,园区获得国家能源局发放的首批“绿色电力证书”1691张,现累计已获得“绿证”13296张、已出售200张,建成国家“绿色工厂”4家,建成宜宾首家纺织行业“零碳工厂”,王场变电站获评四川省首个“碳中和变电站”,被列为全省3个光伏示范应用“聚光行动”试点园区之一。


此外,屏山县还坚持强化保障,做优发展环境。实行“1+1+1”专员服务,1个项目落实1名县领导牵头、1个工作班子协调落实、1名项目专员全程服务。建立“政府+高校+企业”模式,培训技术创新人员达1000余人次。创新“园区+社区+企业”新型“工业社区”模式,一体打造集企业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休闲娱乐中心、工人住宿、食堂等为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服务体“红纺中心”,零距离高效服务企业。当前,屏山县正围绕打造“东西部协作高质量发展区、现代纺织产业基地”的目标,大力实施强链补链工程、提质增效工程、科技助力工程等,持续推动纺织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宜宾市打造千亿纺织产业贡献屏山力量。



(文章来源:四川经济网)声明:感谢作者的付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稿及图片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华纺链平台进行删除,邮箱地址: pr@huafl.com,非常感谢!注: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