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豫”见非遗,河南“巧媳妇”引领国潮新风尚!
2025-02-24 09:37:10        阅读数:444

雅致的汴绣、鲜艳的“泥咕咕”、逼真的麦秆画……当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豫”见非遗之美、中式浪漫,节日的气氛被烘托得更加喜庆祥和。




持续传承发展优秀文化、推动文化繁荣和乡村振兴,女性是重要力量。新春时节,在河南省多地巧媳妇项目(工坊)里,巾帼匠人们笑意盈盈忙开工,一个个项目、一笔笔订单,透着浓浓的忙活劲儿,非遗技艺在这里成为兴村致富的新产业,传承着岁月绵长的指尖技艺,传递着对来年的美好期许。


巾帼匠人引领国潮新风尚

“刚完成一个1500套‘布老虎’的加急订单,正在忙下一个。”在平顶山市鲁山县琴台街道建设社区,非遗“布老虎制作技艺”传承人张秋月说。




眼前的这些手工制品满载国潮元素,还被打上了“养生标识”:填充物由十余种中药材配制而成,有淡淡的药香……


非遗是一方风俗所系、情感所系。巾帼匠人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融合,把对美好的追求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今年春节前,我们‘泥咕咕’销量比往年增加了一倍,深受年轻人和小朋友喜爱。”在鹤壁市浚县杨玘屯村,宋凯华介绍。


据了解,“泥咕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宋凯华组建的合作社带动附近40多家泥塑手工作坊一起发扬制作技艺,还创办了文化创意园区,与中央美院等20多家美术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联手打造“泥咕咕”特色培训基地。




在陕州区,“捶草印花是一种古老的印染方式。”非遗“捶草印花技艺”传承人朱秀云说,为了展示这项技艺,她把自家院落改建为“秀云民间艺术馆”,无偿开展非遗培训,在这里,披肩、头巾、门帘等作品深受游客欢迎。


在许昌禹州市,温博钧窑负责人李会玲率先做起以亲子游、学生团队研学为主的钧瓷文化体验活动;在漯河市,常桂连开办乡村非遗展示馆等场馆,还常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让非遗圈粉青少年。


河南省各级妇联组织推动非遗传承与“巧媳妇工程”“美丽庭院”建设等结合,与乡村游等产业深度融合,挖掘非遗文化现代内涵。各地巧媳妇项目(工坊)与文化企业、职业院校等开展合作,研发附加值高、实用性强、消费者欢迎的国潮新品。


老手艺解锁致富新路

压瓣、落绷、出边、理丝……在河南一涵汴绣有限公司,张留凤用一根细针串联几缕丝线,交织成细腻典雅的美好图景,一涵汴绣的产品已通过网店等途径畅销海内外。该企业还在17个乡村设立刺绣工作坊,通过开展汴绣技能培训等课程,帮助近千名家庭主妇拥有一技之长,实现“留在家,陪爸妈,带着娃,绣着花”。


开封拥有王素花、苗炜等一大批汴绣大师。开封市妇联积极发挥“联”字优势,以“汴绣”为抓手,挖掘女性典型、联动高校资源、开展赋能培训、促进产教研融合,汴绣大师带领近2000名城市未就业女工、农村留守妇女学习技艺,实现“指尖增收”。


在洛阳乐足鞋业有限公司,陈娜介绍,该企业依托非遗“段氏传统布鞋衲制技艺”,每年培训留守妇女1500余人,帮助当地1200余名留守妇女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如今,具有传统技艺的妇女宜绣则绣、宜染则染、宜编则编、宜织则织,在把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的同时走上了致富路。


非遗,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文明绵延的见证。下一步,河南省各级妇联组织将继续深化思想认识、擦亮巾帼品牌,让非遗这张中华文明的“金名片”,在历史延续、岁月流转中焕发新光彩。



(文章来源/中国妇女报)声明:感谢作者的付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稿及图片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华纺链平台进行删除,邮箱地址: pr@huafl.com,非常感谢!注: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