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携手新锐设计师,非遗工坊如何传承与赋能东方美学?
2023-12-19 09:35:03        阅读数:612

“新中式美学”已成为近年影响时尚界重要的趋势之一。“新中式”并非只是对传统元素的简单挪用,而是以东方的文化和技艺为灵感之源,融入当代衣着的审美设计,在古与今的对话与碰撞之中,让二者的内涵都能得到创新诠释。



今年夏天,青海大通县老爷山非遗工坊发起了“绽放的工坊”项目,并邀请到时尚设计师品牌LEAF XIA 、 支晨ZI II CIIEN及溪之文化创意团队悉映,围绕“青绣”这一极具历史底蕴和民族特色的非遗民间手工艺,共同呈现别样的东方文艺之美。


以时尚创意为载体,焕新诠释传统青绣

夏日的青海,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草原、山谷、森林、河畔边,各色鲜花盛放,与广袤无垠的碧蓝色天幕交织成一幅斑斓的画卷。新锐设计师品牌LEAF XIA 、 支晨ZI II CIIEN和溪之文化创意团队来到藏地深处,携手青海大通县老爷山非遗工坊,以“绽放的工坊”为名推出创意合作项目。

青藏高原孕育了多样的生物,长期生活于山花烂漫的自然环境中,当地居民性格中呈现出“纯粹浪漫”特质。而大通县气候与风景的大开大合,人们也将身心放逐于自然间,形成了““大境通达”的人生境界。从此地浪漫与豁达并存的人文风貌汲取灵感,三组创意团队分别从各自的视角出发,以“大通青绣”技艺为创意载体,共创2024SS全新非遗民族手工艺系列作品。

作为国内的新锐设计师代表,被称为“彩色童话造梦师”的LEAF XIA 继续在其擅长的色彩与拼贴艺术中探索。该品牌本次带来了一个浪漫柔软的系列,描绘一群女孩梦游山海间的奇幻故事。她们是藏地精灵的化身,时而飞翔在山云间,与牦牛,蝴蝶一起在高原花海间跳舞,时而沉入深海与海底生物遨游, 现实的世界与想象的世界交替出现,青海高原山间的格桑花,高山杜鹃,牦牛与蓝天白云相互关联。



为表现山海自然的光影交错感,LEAF XIA 通过面料再造打造了如贝类表面的凹凸肌理,并结合零裁剪廓强化造型的立体感。点缀其上的蝴蝶栩栩如生,在服饰描摹的画布上宛若置身碧空艳阳下的高原山间。而在工艺方面,该系列采用手绘来还原青海的自然美景,并由当地绣娘融合了挑绣、盘绣、拉锁绣、打籽绣、乱针绣和轮廓绣等多种手工技法。极具民族特点的绚烂刺绣,呼应着LEAF XIA 品牌张扬鲜活的色彩审美,同时让传统文化跃然于服饰之上。

ZI II CIIEN支晨本季则以“重塑RESHAPE”为主题,将绣娘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时装语言融合后重塑。品牌从当地的山海图景中汲取色彩灵感,使用代表森林和湖水颜色的纱线,以及少量的贝壳作为点缀,表达对自然与海水的的深厚情感。


在ZI II CIIEN的作品中,精致繁复的青绣被用于打造野生高原杜鹃、荷包牡丹等自然花卉元素,设计师从当地特色刺绣与钩针床品中提炼手钩技艺,创造出丰富的纹理。从服装到配饰,每一件皆是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创意碰撞,延续了该品牌自然优雅、轻松自在的设计理念。

而溪之悉映团队选择的“漫旅之境”主题,是对其创作系列的概括:以衣物线索,还原一场在青海大通县山海之间的奇妙旅行。烂漫而坚韧的马兰花、神秘轻盈的杜鹃花,盛开在层峦叠嶂的山谷之间,柔美的质感与广袤的狂野两种矛盾中统一的趣味,成为理解本次设计的关键。

溪之文化的创意团队悉映以一次奇妙的旅行展开了对于目的地青海大通县高原山脉之间的奇妙探索。《漫游之旅》通过对“青绣”丰富技法的运用,悉映以大简东方的隐喻手法,系列以白色为基底来展现当地的纯净一面的特质,并配以丰富的乱针绣、缠绕针、倒钩针等结合当代的立体布艺填充绣,勾勒出花卉与山峦的具体轮廓,呈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美,并探索民族手工艺的当代性审美。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三个创意团队都运用到的“青绣”,是土族盘绣、藏绣、皮绣、撒拉族刺绣、回族刺绣、河湟刺绣等青海当地各民族刺绣技法的总称。青绣的技法和种类繁多,且色彩艳丽浓烈,集民族百家之长于一身,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运用规则;青绣的图案,则从山川地貌、动植物到人文包罗万象,千年来无声记录着地域风土与当地人文的变迁,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记忆。

这种如“指间舞蹈”般的传统技艺,由青海当地绣娘家庭就地取材并世代传承,其艺术特质延续至今未曾改变。另一方面,诞生于多民族聚集地的“青绣”,形式多元并具有包容力,因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绣娘们自由创造或经外部汲取,不断在内容和形式上推成出新。变与不变的双重特质,造就了“青绣”与当代时尚设计语言互相兼容的基础。

本次“绽放的工坊”, 是大通县老爷山非遗工坊将青绣与“高原美丽乡村”相结合的 “绣美乡村计划”的一个创意项目。该项目正是通过深度挖掘大通青绣技艺与其背后的民族文化故事,让古老的非遗艺术焕发出全新的时代活力。

凝聚“她”力量 助力非遗可持续传承

以“青绣”为代表的非遗手工艺正顺应时代和市场的发展不断演化和改变,面临着如何通过相应的扶持与运作,让本地绣娘们和民间手艺人们可持续增收来推动民族手工艺的发展,如果缺乏应对的扶持,必然会导致核心技艺的式微。

目前非遗手工艺正面临民间化、零散状、标准化与量产规范难等多重问题,当务之急是探索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让这些具有艺术人文价值与凝结民族情感的技艺,能够以可持续的方式发展下去。在此形势背景下,大通县老爷山非遗工坊为非遗传承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值得借鉴的新思路。


非遗工坊是在南京与西宁建立的“宁宁协作”背景下诞生的,自成立以来,便积极探索多种路径的产业化实现方式。以青绣为例,传统社会中的手工艺多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与外界联系少,且存在创收困难的现状。自今年以来,老爷山非遗工坊通过联农带农机制的构建,现已建成6 家“青绣人家”非遗生活馆、带动了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民间手工艺从业者100多人深度参与,人均增收超5000元,解决了手艺人们最关键的生存问题。

另一方面,因手工艺人常年散落于民间各地,以服装为代表的产业在寻求合作时,常存在需求与人才资源无法匹配的问题。老爷山非遗工坊因此在大通县建立县域非遗人才库,入库青绣绣娘100名,带动“指尖技艺”变为了“指尖经济”, 同时建立非遗指导站以开展非遗传承与保护活动,通过特色项目促进当地妇女就业。

除了通过一系列机会助力当地手工艺人就业创收。非遗工坊推动当地可持续时尚产业发展的另一项重要成就,是对青藏高原牦牛绒的深度研究与产业应用。青海地区的牦牛身上生长出抵御高原严寒的细密毛发,具有良好的舒适性与保暖性,在春夏回暖之季会自然脱落。牦牛绒同时也是一种天然、稀有的可持续面料,可被广泛运用于服装制造业之中。



2023年在东西部协作背景下,南京丹枫映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江苏集萃先进纤维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青海非遗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东西部企业,共同开展了《青海牦牛毛纤维研究与应用》项目。基于该项目的研究成果,非遗工坊实现将牦牛毛纤维的纱线及面料,进行织绣系列产品开发,目前已经实现了将大通地区牦牛毛应用技术及产业链的全面贯通。

具体来说,为了让牦牛绒这种天然材料更具实穿性,通过创新实验,在牦牛毛疏毛阶段得到毛与绒的黄金配比。在优化资源利用的同时,保持牦牛绒天然柔软细腻触感,同时加入少量牦牛毛,增强面料的结构强度,使其更耐磨并保留优质的材质机理。据悉,这也是行业内首次采用牦牛绒&牦牛毛混纺工艺,让纺织品呈现手感舒适、柔软丰盈、质感独特等多重特质


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大通县老爷山非遗工坊在连接非遗技艺与大众、非遗产品与消费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也成为推动非遗融入当代生活的重要载体。通过持续挖掘传统文化和技艺的生命力,非遗工坊正积极寻找和促成民族IP能够被传承和创新的新机遇。此次 “绽放的工坊”所传达出的创意与巧思,就是最生动地诠释。



(文章来源:中服网)声明:感谢作者的付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转载稿及图片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华纺链平台进行删除,邮箱地址: pr@huafl.com,非常感谢!注: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